执法改革“瘦身健体” 企业减负轻装快跑 重庆系统构建涉企行政执法模式
2025-07-25 18:04:5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付意菲责编:周利宏

  6月12日,重庆市南川区司法局组织市场监督管理局、城市管理局与西城街道综合执法队到重庆某餐饮公司开展联合执法。不同于以往携带厚厚的检查表格,这次执法人员仅用手机扫描该公司工作人员出示的“企业码”,便获取了企业信用信息、历史执法记录等关键数据。很快,执法人员就完成全部检查项目。

  高质效执法行动的背后,是重庆正在推进的‌涉企行政执法系统性变革‌。今年以来,重庆以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为牵引,系统构建“无事不扰、包容审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涉企执法模式,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奋力打造涉企行政执法新范例。

  清单尽列 无单不查

  今年3月,重庆市司法局召开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工作推进会,提出明确行政检查主体、清理公布检查事项等具体要求,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

  规范涉企检查,优化营商环境,关键看落实。聚焦“谁来查”,重庆市司法局牵头制定《重庆市涉企行政检查办法》,开展全市行政检查主体资格清理,明确具有主体资格的单位3508个、人员54186名;聚焦“查什么”,全量梳理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建立1132项检查事项清单,实施动态管理;聚焦“怎么查”,实施年度检查计划统筹管理,构建15个“综合查一次”应用场景,降低涉企检查频次20%以上。

  此外,重庆还全覆盖制定50个行业领域的裁量基准,稳步推进柔性执法,梳理柔性执法事项清单,广泛推行说服教育、提醒告诫、责令整改等非强制性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推进会还着重提到,聚焦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行为等突出问题,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大对乱检查的查处力度。截至5月底,专项行动共收集问题线索1910条,涉案金额1964.73万元,为企业挽回损失1481.56万元。

  信用越好 检查越少

  “请于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做好亮照经营。”2月28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司法局牵头,市场监管、文化旅游等部门、镇街联动,依托“执法+监督”数字应用平台,顺利完成对磁器口古镇演出场所等领域企业开展的“信用+执法”联合行政检查。

  此次检查,结合企业信用评级实施精准监管,按照不同比例,随机抽取辖区内演出场所B类和C类企业,重点对营业执照、食品安全、经营行为、明码标价等多个事项进行检查。

  当天下午,各执法单位当场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现场指导企业一次性将发现的3个问题完成整改,真正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信用评级是企业的健康档案,反映出企业的合规经营情况,更是行政执法监管的‘导航仪’,为行政执法提供精准依据。”沙坪坝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重庆市司法局正通过“信用+执法”综合场景建设,推动信用监管精准化,围绕随意执法、任性执法等问题,在“9+2”中心城区,全面推行跨部门双随机分级涉企检查机制,推动“执法+监督”与“渝悦·信用”应用贯通,同时将140余万户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评价数据入库管理,按四个等级对市场主体实行不同频次检查,A级企业被检查率降至3%以内,初步实现“信用越好、检查越少”。

  “通过建立信用数据实时共享机制,推动企业信用评级动态化管理,形成‘自查—整改—修复—提升’的良性循环,引导企业主动争创信用建设标杆。”重庆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两码互核 一览无遗

  4月30日,重庆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派繁忙景象。此时,由重庆高新区综合执法局、高新区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组成的执法队伍已抵达企业门口。

  “您好,这是本次检查的二维码,您可以通过‘渝快办’扫码查看本次检查的具体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执法人员没有直接入企进行检查,而是先向企业亮明“执法码”,明示执法任务和检查标准等。随后,3名执法人员分别用“执法+监督”数字应用移动端扫描该企业的“企业码”,即时获取企业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级、检查任务和历史执法数据等。

  这次检查是重庆依托“执法+监督”数字应用,在全国率先落地“两码互核”工作机制。

  据了解,重庆此前在涉企行政执法改革工作中已推出“企业码”。“企业码”就像企业的身份证一样,执法人员扫描后,即可获取企业的相关信息。此次改革,重庆又加推“执法码”,通过“两码互核”,真正实现全市行政检查任务明、底数清、全监督。

  “‘执法码’‘企业码’两码互核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检查程序,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重庆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赋能,让执法更规范、更科学。今年以来,重庆加快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体系,累计实施“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检查11374次,进一步减少执法扰企,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文 黄楚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