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爱心企业家焕发新生
2025-11-13 18:17:51来源:华龙网编辑:周利宏责编:周利宏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黄欢)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土家吊脚楼,其千年建造技艺正面临传承危机。企业老板单一变卖家产,带着全部积蓄从贵州到酉阳,只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他通过建造纯榫卯结构的吊脚楼民宿和博物馆进行活态展示,并推动成立民宿联盟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村寨收入大幅增长,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经济价值。尤为可贵的是,此举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主动回归学习。他以坚守与创新证明,古老技艺不仅能焕发新生,更能开辟出一条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的可行路径。

  土家吊脚楼建造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近日,记者走进武陵山深处的酉水河畔,河湾山寨的500多座土家吊脚楼已屹立六百余年。它们不仅是土家族人遮风挡雨的家园,更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见证。然而,城镇化浪潮曾让这些文化瑰宝面临被钢筋水泥取代的危机。

  2017年,经营着年收入两千多万元家政公司的单一,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走进酉阳酉水河镇河湾村。层叠的吊脚楼群令他震撼,但西寨40多栋、东寨6栋刺眼的水泥房,像伤疤破坏了整体和谐。多次走访后,单一发现更深层危机:村民们因早年民宿经营不善、配套不足导致游客流失,对吊脚楼失去信心,甚至推倒祖屋建砖房。“守着破木楼能当饭吃?”村民的反问深深刺痛了他。他意识到,再不行动,凝聚祖先智慧的手艺真要失传了!

  从千万老板到传承人,用实践让文化重现光彩

  守护刻不容缓。单一跑遍酉水河镇寻找匠人,却心凉了半截——懂全套技艺的老师傅平均70多岁,年轻人已不会建造纯榫卯、无铁钉的吊脚楼!2018年初,他做出惊人决定:辞去董事长职务,变卖家产,带着积蓄回到河湾。亲友不解,他却意志坚定,要为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搏一个未来。

  单一明白,必须让乡亲们看到老手艺的价值。他定下计划,亲手打造一座纯古法吊脚楼民宿和一座土家族传统建筑艺术博物馆。他拜老匠人为师,从认木料、学榫卯开始,自己抡起斧凿。资金紧张就精打细算,人手不足就亲自扛木材、凿卯眼。寒来暑往近六年,他手上的茧厚了,皱纹深了,信念却愈发坚定,土家吊脚楼建造技艺迎来了新生。

  2023年,单一的心血结晶——三层“正三间式”吊脚楼民宿落成。整屋无一根铁钉,柱、梁、墙、门窗全靠榫卯严丝合缝,飞檐灵动如翼。单一抚摸着光滑木构件,眼中有光:“要让乡亲们看看,祖宗的手艺有多绝!值得骄傲,值得代代传!”这座楼,成了活着的教科书。

  同时,土家族传统建筑艺术博物馆也建成了。它系统展示了吊脚楼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吸引了研学团队和外国游客。博物馆成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村民们的眼神也从怀疑渐渐变成了自豪。

  抱团发展点燃共富星火

  单一深知,留住楼和技艺只是起点,让乡亲们受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活”下去。他将民宿和博物馆定位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来海内外师生调研,为山寨注入生机。他推动山寨完善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带头拆除违建。汗水换来回报:2023年9月,酉水河湾景区成功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仅下半年游客就超10万人次,村民因此实现了增收致富。

  游客激增,民宿如雨后春笋。单一敏锐察觉,单打独斗、服务参差会损害长远发展。2023年,他主动联合30多位民宿老板成立“河湾民宿联盟”,统一服务标准和合理收费。2024年游客量再破10万,总收入突破4000万元!村民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单一用事实证明:守护老手艺,不仅能留住文化根脉,更能开辟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青年接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薪火相传

  看着山寨的变化,单一思考得更深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关键在人,尤其是年轻人,必须吸引并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过去,许多年轻人觉得山寨闭塞、老手艺没前途,纷纷外出打工。如今,河湾山寨焕发的新生机,正悄然改变他们的想法。走进博物馆和“两河书院”,最让单一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面孔的出现和他们眼中闪烁的热情。他们围着老匠人,专注地学习辨识木料、练习凿刻榫卯;有的则系统研习吊脚楼的历史脉络和营造原理。这些“90后”“00后”乃至“10后”的身影,正为古老山寨注入青春力量。邹君洁因传承土家吊脚楼技艺获评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单一正筹划将博物馆升级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不仅展示土家文化,更为河湾青年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我希望回来的年轻人,不仅仅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单一满怀期待地说,“更重要的是找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创新激情,真正成为守护、传播、创新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主力军”

  从村民昔日的漠视到如今年轻人的主动回归,河湾山寨的观念之变,是比任何经济收益都更为珍贵的收获。单一近十年的坚守,以其“匠心营造”守住文化根脉、“文旅融合”激活内生动力、“培育青年”传承技艺的实践路径,正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忠实践行。这充分证明,只要坚守文化根脉、勇于创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火必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生动范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