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坪正街“巷往”街区开巷焕新
2025-10-31 09:03:38来源:重庆日报网编辑:周利宏责编:周利宏

  原标题:一场艺术赋能与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实践,大坪正街“巷往”街区开巷焕新

  10月30日,渝中区大坪正街一巷人头攒动、暖意融融。只见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指尖翻飞,木刻刀在匠人手中流转出岁月肌理,老茶馆旁的摄影展定格着邻里温情,改造一新的街巷里,锁匠等手艺人守着摊位迎来送往,居民们手持藏宝图打卡文明微景观……大坪正街社区“开门有约·周四见”之“‘巷往’新生 文明日常”活动在此举行,标志着历经近半年打造的“巷往”街区正式开巷。

  这场融合了烟火气息、艺术美学与共治温度的街区新生,不仅让老巷焕发新颜,更书写了城市治理新篇章。

  艺术赋能

  让老街巷有颜值更有内涵

  “以前这条街路面坑洼,摊位杂乱,没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有味道!”看着自家铺面前整洁的步道和充满设计感的挡棚,经营鸡汤铺盖面多年的李万祝满脸笑意。作为大坪正街社区“文明有范儿·巷往”营造项目的核心成果,这条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巷,在不脱离市井烟火的前提下,完成了一场“艺术+生活”的深度改造。

重庆:大坪正街“巷往”街区开巷焕新

街巷一角,手艺人迎来送往。记者 周双双 摄

  不同于简单的“涂脂抹粉”,“巷往”街区的改造始终坚持“艺术不脱离生活”的理念。来自重庆市归真艺术创新中心的设计师团队深入街巷,与居民、匠人共同打磨每一处细节。他们保留匠人生计摊位,设计融入工具形态的《匠人剧场》,让谋生场景成为独特风景;摒弃冰冷说教标语,打造可扫码聆听中药故事的《百草箱》,让文化传承润物无声;收集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构建起承载家庭记忆的社会雕塑——《“巷”往的生活》,让每一件旧物都成为情感载体。

重庆:大坪正街“巷往”街区开巷焕新

街巷一角,花红草绿令人倍感惬意。记者 周双双 摄

  当天上午,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漫步街区看到,艺术与日常的融合无处不在。老式木柜改造的花艺角落花红草绿,斑驳墙面绘就的老巷记忆生动鲜活,阶梯旁的休憩区兼顾实用与美感,散落在街巷各处的“大坪小事”摄影展,通过无数个日夜的驻留跟拍,记录下城市变迁中的小人物、小故事,拼贴出一幅完整的社区情感地图。“我们想做的,是把大家对街区的感情刻进每一件作品里,让艺术不是摆在那儿看的,而是能融入日常的陪伴。”全程参与改造的李佳璐老师道出了设计初衷。

重庆:大坪正街“巷往”街区开巷焕新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受访者供图

  开巷仪式后,“巷”里寻宝、便民义诊、民情接访等活动同步开展。居民们手持手绘《巷往藏宝图》,打卡8个“文明微景观”点位,收集印章兑换纪念品;爱心服务区内,共建单位提供的义诊、志愿服务贴心周到;便民接访区里,街道下沉干部耐心倾听居民诉求。热闹的场景背后,是老巷新生的喜悦,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治共享

  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巷往”之名,一语双关,既是回望小巷温暖的“过往”,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这份向往的实现,离不开大坪正街社区构建的“党建引领、机制赋能、居民共创”的治理体系,更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积极参与。

  “从项目启动到建成落地,近半年时间里,社区开展共建调研13次、各类活动9场次,170余名街区居民主动参与,居民对建成后的项目满意度高达98%,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深刻内涵。”大坪正街社区党委书记朱静说。

  据了解,改造之初,社区工作人员和设计师就搬起小板凳,与居民促膝长谈,记录大家对老巷的记忆、对生活的诉求。“我希望摊位能多些储物空间”“这条街光线暗,能不能加些灯光”“改造后会不会丢了老味道”……

  针对匠人和居民的顾虑与建议,社区逐一回应、逐项落实。比如,为裁缝仇勇的摊位新增储物架并预留电路,满足照明需求;组织居民共同制定《文明公约》,明确遛狗拴绳、垃圾分类等行为规范;推出“365文明积分银行”,鼓励大家参与文明劝导、矛盾协调,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罗静在街区生活了51年,从最初的担忧到主动捐出家中老物件,从积极提建议到成为社区“文明管家”,全程参与了街区改造。“每一处都有我们的痕迹和付出,现在的巷子变美了,更热闹也更有人情味。”罗静说,她和几位老街坊组成的“文明管家”队伍,每天巡查隐患、宣传政策、收集民意,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重庆:大坪正街“巷往”街区开巷焕新

居民点赞街区变化。受访者供图

  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更让共治力量倍增。重庆市归真艺术创新中心、“造”创意共享空间等共建单位各司其职,从艺术设计到影像记录,从便民服务到活动策划,形成了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其中,由“造”创意共享空间主导的“大坪小事”社区影像共创计划,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链接社区人文情感,激发了城市归属感与活力,成为“文化艺术治理”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场影像展览,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看见摄影师参与在地公益行动的可能;也是一座桥梁,连接不同背景的人们,让善意在人与人之间流淌;它还是一封温暖的邀约,邀请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建社区美好生活。”“造”创意共享空间负责人王远凌说。

  开巷仪式上的颁奖环节,就是对共建者的最好致敬。“记忆微光奖”颁发给主动捐赠老物件的居民,“匠心守护奖”授予坚守手艺的匠人,“友邻共营奖”表彰为街区建设出谋划策的志愿者。一个个奖项背后,是一群人的坚守与付出,更是共治共享理念的深度落地。

  治理创新

  “小事”筑就“大城”温暖底色

  “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从来不是一栋栋崭新的建筑,而是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脸上绽放的笑容。”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伶的这句话,道出了“巷往”街区改造的核心逻辑。

  作为重庆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导的“大城小事”共创共建共享计划的重要实践,“巷往”街区项目以自上而下构建逻辑、自下而上落地实施的路径,探索出一条“空间场景驱动——文明价值内化——行为自觉转化”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在“大城”层面,紧扣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规划,承接渝中区委宣传部“文明有范儿”示范治理空间项目,在区委组织部、宣传部、社工部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由大坪街道党工委统筹引领、社区具体实施,形成了清晰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

  在“小事”落地层面,社区依托“开门有约·周四见”工作机制,搭建起常态化的民意沟通平台。居民在9月反映的路灯遮挡、护栏损坏等问题,在此次活动中均得到了实质性回应。“主动征集意见、主动回应问题、主动闭环反馈,这才是政府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暖心模样。”社区党委书记朱静的话语,赢得了居民的热烈掌声。

  如今的“巷往”街区,一花一木承载着幸福期盼,一景一隅饱含着治理温度。这里既有烟火气的本真,又有艺术美的点缀;既有老味道的传承,又有新活力的迸发。正如戴伶所说,当“自上而下”的战略远见与“自下而上”的在地实践有效结合,当每一件“小事”都得到尊重和安放,“大城”便有了坚实的根基与温暖的灵魂。“巷往”的新生,不仅是一条老巷的蝶变,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探索,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民生温度与文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城市更新的生动样本,“巷往”街区的实践并不是个例。“大城小事”计划已深入多个街道社区,参与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大竹林社区“竹林学院”营造等项目,持续陪伴社区更新进程。(记者 周双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