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论坛平行论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纷纷点赞重庆:用AI推动超大城市治理创新,重庆走在中国前列。
本次论坛以“构建科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城市治理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决策者与企业先锋,聚焦制度、科技与管理创新,交流推动城市更新和创新生态建设的务实举措,展现不同城市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子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论坛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集》发布。该案例集整合了来自全国的57个优秀案例。其中,重庆有2个优秀案例入选,分别是“数字化渣土车监管,构建‘一件事’智慧治理模式”和“党建引领‘环物委’聚力赋能,串起社区基层治理‘一张网’”。
实战化、多跨化、智能化治理打造“金名片”
“超大城市是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也是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其发展质量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前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说。
他认为,超大城市中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尤其突出,国家在城镇化和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超大城市中也最明显。城市规模越大,其复杂性、风险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也越大。
他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例,分享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中国模式”。在他看来,重庆是AI时代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典范。
他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数字重庆与城市治理创新双向赋能,加快形成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服务、治理基本能力是重庆的核心举措。
以数字化为引擎,以AI赋能为抓手,通过实战化、多跨化、智能化治理,全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金名片”,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和全球超大城市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经验、新范式。
城市更新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更新对于政府和全社会来讲,具有3个突出特性,即惠民生、促投资、拉消费。”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贵文表示。
他分享了一组测算数据:目前,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投入,占整个建筑业的3%,但在西方国家,这个比例却高达30%,“城市更新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振兴经济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重庆在城市更新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创新,刘贵文也参与其中。论坛上,他分享了几点经验。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系统部署高位调度。重庆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可持续投融资体系,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城市活力、内生动力不断迸发、整体跃升。同时,重庆还着力构建了“1+2+N”城市更新政策技术体系。
二是强化多方协同,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重庆整合了各种资金,包括老旧小区专项资金、相关专项资金、专业经营单位出资、其他社会资金等。刘贵文介绍,比如,江北区塔坪片区引入规模化运营主体,联动打造北仓里创意活力街区,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三是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汇集智慧。比如,注重组织发动行业专家的专业化力量,通过发起“三师进社区”行动,吸引2400余名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志愿参与,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亮丽名片。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AI工厂
“当前,人工智能正与我们的城市治理、城市生活产生各种结合。”论坛上,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罗森围绕“AI驱动城市创新”展开分享。
他介绍,如今,面向城市的生成式AI以及AI智能体,正在经历快速膨胀期,并将在未来2至5年逐步进入主流应用。对此,国家积极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力争2035年全面迈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按照发展目标,我国将在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不过,要达到上述目标,我国仍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算力资源不足、算法创新滞后、数据质量较低等。
“我们不能从单点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应该用一个系统的方式快速解决问题。”罗森认为,AI工厂就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能在城市发展的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与城市竞争格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哈佛大学AI工厂等多座AI工厂已经投入建设。
在他看来,未来,AI工厂将成为城市创新基座,通过工厂化、集约化打开人工智能效率提升的密码,从而驱动城市智能革命,繁荣城市产业生态,提升城市效能和服务质量。“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AI工厂,打造人-城-智共生的未来城市。”他说。(记者 张亦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