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重点工业场景应用为牵引,带动渝企聚焦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 重庆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日前,重庆市发布首批30个工业智能体产品。入选产品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运维服务5个产业大类,展现出渝企AI技术应用“硬实力”。
当前,重庆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重点工业场景应用为牵引,突出“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带动一批渝企聚焦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加快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
AI深度赋能培育产业生态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万亿级产业之首,志在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庆,锚定这一产业方向实施AI赋能,培育汽车产业生态。
走进长安汽车数智工厂,5G、人工智能等40多项技术广泛应用,1.2万台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底座,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每60秒就有一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下线。
在赛力斯超级工厂,1600多台智能终端与3000多台机器人协同运作,焊接、喷涂等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采用AI视觉检测技术,10秒就能对一套零部件的几十处卡口完成全部检测,保障产品质量可靠。”赛力斯超级工厂负责人称。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市汽车产业已形成19家整车、1200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三电系统、56种部件生产全覆盖及集群式发展,形成“总部型研发+整车制造+核心配套+汽车批售+应用场景”全链条业态。
接下来,重庆市将实施“人工智能+”促进汽车产业数智升级,带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能级稳步提升。
AI贯通“四侧”融合“四链”
当前重庆市加速实施“人工智能+制造”,通过贯通政府侧、社会侧、产业侧、企业侧“四侧”数据,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资源,紧跟人工智能链式突破和产业渗透趋势,加速AI在制造业全流程及千行百业的深度应用。
例如,在智能终端领域,重庆市加速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AI方向升级,重点发展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和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今年1—7月,“重庆造”AI电脑产量达406万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3%,成为驱动全市电子产业产值增长的“爆发点”。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不仅带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子产品等新兴产业“狂飙突进”,也驱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炼钢时产生的火焰,是判断钢水反应情况的重要标志。以前,钢铁工人须站在1000多摄氏度的炼钢炉旁,长时间透过滤光片观察,费时费力且危险。现在,通过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研发的“AI金睛”平台,能快速识别溢渣、喷溅等异常情况,识别准确率高达99.5%。
在涪陵白涛化工厂区,通过安装“智慧安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化工罐区的温度、液位,地下污水管网的流速、流向等多类生产数据一目了然。整个厂区实现生产场景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让安防管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
截至目前,重庆市推动AI技术贯通“四侧”、融合“四链”,创建视听交互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10个国家级平台、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6个大型数据中心,吸引芯鸿智算等一批算力芯片及服务器头部企业来渝落户,累计培育10个未来工厂、建成22个“AI+制造”场景,人工智能基础底座不断夯实。
政策赋能创建AI创新高地
当前,“渝派”人工智能产业及AI技术得以蓬勃发展,一揽子政策全面赋能是重要因素。
近年来,重庆市接连出台《重庆市“人工智能+”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重庆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技术创新、场景建设、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还将“数智科技”纳入“416”科技创新布局,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核心软件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重庆市同步创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推动多个产业实验室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例如,嘉陵江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开展智能感知技术创新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市已形成涵盖“AI研发、算法设计、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5类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重庆市将通过创建AI创新高地,逐步形成“基础硬件—核心技术—行业应用”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全市人工智能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将超2000亿元。(记者 夏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