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重庆这样做
2024-09-19 09:58:33来源:重庆日报编辑:付意菲责编:周利宏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云钰

  访谈嘉宾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刘宴兵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明炬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雷虹

  9月14日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强调,要突出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效能,构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创新生态,推动重庆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重庆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刘宴兵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24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17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同时,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全国首创“分层级组建、实体化运行、数字化治理”模式,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提高到78%。

  我市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两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培育西南大学教育学新增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为西南地区唯一。

  此外,我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急需本科专业65个,推进523个市级一流专业和30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

  刘宴兵表示,接下来,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做实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具体包括,迭代升级“双一流”建设工作,注重发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牵引作用,布局学科发展基础好、特色优势突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第二梯队建设;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提升“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应学科专业学生占比;深化创新性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全链条的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推动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动加快建设重庆高等研究院,共建50个左右的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

  在坚持创新驱动方面,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高校牵头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前沿交叉研究院,积极争取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重庆实验室建设。鼓励高校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创建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

  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企业行”系列对接活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高校和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支持高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开展高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鼓励高校师生参与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

  此外,我市还将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将高校创新质量、转化应用、科教融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纳入考核激励范围。

  全面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任务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以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明炬认为,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在满足产业创新需求中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供给力和贡献力,将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有机衔接、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重庆正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明炬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全面提升市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重庆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改革任务:

  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体系。健全战略科技力量引育机制,积极争取央企、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等在渝布局重大平台和项目,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四大重庆实验室,发挥重大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化现代科研院所改革,推动市属公益科研院所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扩大科研院所的自主权。

  加快完善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构建“双倍增”行动持续促进机制,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孕育科创板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建设企业主导型创新综合体,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完善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围绕未来5—10年我市科技创新的突破点,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产学研融合,一体化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深化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快营造“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创新生态。聚焦打造科产融合的孵化培育体系,加快建设明月湖科创园,提质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产权激励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健全青年人才培养提升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加快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地。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科研院所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推动市属公益科研院所实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

  对此,雷虹表示,作为市属公益科研院所的代表,市科技研究院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重塑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体系,实现科研能力、创新活力、发展绩效全面提升,促进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是重构重点研究领域。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聚焦区块链与数据要素、先进材料、认知智能、激光制造、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强力实施“创新辨识度”和“人才兴院”两大工程,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开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研发。

  二是加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采取市场化方式,按照“整合重组一批、引进建设一批、谋划实施一批”的原则,重组一批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加快筹建一批重点实验室,重点推动碳基前沿材料等领域达到区域一流水平,全面提升全市重要创新网络和创新策源能级。

  三是聚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产业创新导向的应用技术创新,与市内外龙头骨干企业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等,加快形成电磁脉冲焊、硬质合金刀具等核心技术或拳头产品。

  四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加快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大模型,升级技术要素公共平台,面向全市统一归集、展示、发布科技成果,挖掘和凝练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培育技术经理人、孵化管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队伍。构建专业化的产业梯次孵化平台,加强与市内外高校产学研协作,探索科技成果代管和股权代持、“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试点,转化一批有市场潜力的技术产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