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渝高速氢走廊建设按下“加速键” “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成立
9月8日,成渝高速氢走廊暨氢能产业“四企”联动推进大会在重庆市国资委举行。从成渝高速氢走廊首座加氢站投运、首批氢能物流车鸣笛发车,到“四企”(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联动产业联盟成立、超80亿元合作机会清单发布,一系列重磅动作密集落地,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全产业链发力,“四企”联动破局
大会现场,9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分别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环节发布了全产业链推进情况,共同形成覆盖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能源供给、技术保障、金融支持与碳管理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其中,重庆高速集团发布《成渝高速“氢-电”走廊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未来5年计划投资30亿元,在成渝高速公路上建成加氢站7座以上,氢能服务能力达到全国高速公路领先水平;建成重卡充换电站50座以上,实现每100公里至少1座重卡补电设施;建成乘用车超充站300座以上,充电车位占比较“十四五”末实现翻番;建成分布式光储390兆瓦,探索绿电就地制氢、氢储能等项目布局,打造全国山区高速新能源廊道建设样板。
重庆物流集团推出成渝高速氢能物流干线应用场景,让“氢车运货”有了具体路径;庆铃集团亮出新一代“氢势力”商用车矩阵,产品覆盖4.5吨轻卡到49吨拖头(牵引车);重庆机电集团、重庆化医集团则分别从加氢及储氢高端装备制造、制氢能力提升入手,夯实产业基础。
此外,中国汽研作为央企代表提供产业赋能与保障方案,重庆银行、鈊渝金融租赁拿出绿色金融支持方案,重庆投资咨询集团提供全产业链碳管理服务方案,联和氢能集团作为民企和外企代表发布H2aaS服务体系助力成渝高速氢走廊行动计划。
当天,“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重庆高速集团担任首届轮值主席单位,首批吸纳20家成员单位,实现氢能全产业链覆盖。该联盟将贯通氢走廊脉络,共筑氢产业生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共建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制、储、运、加、用”体系,加速氢能多领域示范应用,推动成渝氢能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80亿元机会清单出炉
产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大会上,《成渝高速氢走廊国企氢产业合作机会清单》发布,梳理出基础设施、终端制造、研发创新、载体资源等领域40项合作需求,总投资超80亿元。
清单发布后,庆铃集团、重庆化医集团等5家企业签署《成渝“氢走廊”示范项目合作运营协议》,重庆高速集团所属数字交通公司与重庆物流集团所属久久物流公司签下货物运输合同,合作内容涵盖氢能装备制造、物流干线应用等核心领域。
会上,“氢运智”新能源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将为成渝高速氢走廊提供全链条数据支撑,氢能产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运营迈出关键一步。
大会最受关注的环节,当属成渝高速氢走廊的“首秀”。通过直播连线,成渝高速氢走廊上首座加氢站正式投运,工作人员为进站的氢能货车完成首次加注。
与此同时,在果园港,随着一声鸣笛,成渝高速氢走廊首批氢能物流车满载货物缓缓驶出,开启跨区域运输。
这两个“首次”,标志着成渝高速氢走廊示范运营踏上新征程。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凌健介绍,川渝正联合编制《成渝氢走廊建设方案》,以成渝间三条高速路为纽带,联通多个物流枢纽基地开展规模化货运示范,计划3—5年将成渝氢走廊建设为国家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成渝氢走廊建设注重创新驱动,组建氢能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协同联动,强化成渝两地协同,地方与国家部委政策协同,国资央企与社会资本协同,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注重示范引领,将成渝氢走廊建设运营经验逐步扩展到长江经济带氢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
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表示,氢能产业代表能源变革方向,发展前景广阔。目前,重庆高速集团已承担起成渝高速氢走廊主平台作用,氢能产业生态基本形成,氢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氢运智”新能源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形成了一批应用场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属重点国企要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进一步发挥核心功能,聚焦主责主业,抓住氢能产业发展窗口,抓好科技创新,布局转型新赛道,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市国资委将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共识,集聚各方资源,加快推动成渝高速氢走廊建设形成标志性成果。
截至目前,川渝两地已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1577辆、建成加氢站34座,示范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随着“四企”联动格局成形,成渝氢能产业正加速迈向全链条协同、跨区域融合的新发展阶段。(记者 佘振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