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22日电(李海岚)近日,一段30秒《幺不倒台》的川剧街舞在网上热度攀升。在重庆洪崖洞的璀璨灯火与大足石刻的千年造像之间,当川剧的婉转唱腔遇上街舞的动感节奏,当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遇上现代潮流的蓬勃活力,一场跨界对话“燃爆”全网。
“网络大V对话文化大咖”由重庆市委网信办创新策划,是重庆市网络文化传播领域的原创IP。本期“东方有新韵,街舞入戏来——沈铁梅・不齐舞团破圈对话”,通过“行进式采访+故事化推动+多场景转化”,共吸引超4900万网友观看、点赞,推动文化正能量赢得网络大流量。
川剧街舞《幺不倒台》画面。新华网 马天龙 摄
内容融合创新 探寻传统文化的青春表达
川剧是西南大地酝酿出的东方戏曲瑰宝,街舞是跨越国界的青年语言。本期活动聚焦青年群体,深挖青年网友喜爱的街舞、川剧等元素,通过议题设置,让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深度融合。主视频中,川剧青年演员与“不齐舞团”的群舞、以及交流碰撞中的真实感受被镜头记录,消解了传统戏曲的“距离感”,让两种艺术形式从表面碰撞向更深层次的融合迈进,实现从外在嫁接到内在对话的跨越。“原来传统戏曲也可以这么潮”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喜欢的方式”等评论,进一步反映出青年网友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转变。
沈铁梅谈跨界融合。新华网 彭浩然 摄
对此,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认为:“跨界的合作与融合,应该是采集营养后化为自身的表现形式,这样才会有根有发展。”她认为,真正地融合要深入了解对方的艺术特点,从中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川剧本身就是多声腔艺术,是‘五腔合一’的文化产物,这种开放包容的特质为跨界合作提供了可能。”
作为创作者之一,不齐舞团在创作过程中也对川剧艺术有了新的理解和态度。不齐舞团成员们在排练中发现,川剧“亮相”的精气神与街舞“炸场”的爆发力,本质上都是对舞台张力的极致追求,这一共通的艺术内核让融合有了更多基础。
“这种融合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入理解文化精髓后,为其注入新的表现力,‘潮’起来的传统文化让年轻观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关注,为传统文化传承培育了潜在受众。”业内专家认为。
不齐舞团与川剧院演员。新华网 朱清 摄
强化矩阵传播 “网感”融媒产品刷屏热传
活动开展以来,各平台活动相关信息超2400余条,媒体原创及转发报道超220余篇,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第1眼TV—华龙网、封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市内外重点网络媒体,重庆发布、重庆市文化旅游委、重庆共青团等政务新媒体,以及头条、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头部平台全媒体、矩阵式传播,“东方有新韵 街舞入戏来”“川剧街舞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热榜,“不齐舞团”抖音账号视频点赞量超5万人次。
“潮流街舞与传统国粹梦幻联动,简直不摆老!”“这期太短了,不过瘾!”“希望看到更多传统文化结合新元素迸发新的生命力”……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互动热情空前高涨。互联网为传统文化传播打开了一扇重要窗户,“千万级”网络大V不齐舞团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深受青年网友的喜爱;短视频以轻量化、强视觉、易传播的特点,让传统艺术走出剧场、走进网络。
“现在很多同行都会通过自媒体发布变装秀、融合作品等,吸引了不少关注。”重庆市川剧院的青年演员们说。
沈铁梅认为:“通过自媒体和拍摄新方式引流到剧场,是非常好的方式。以前说酒好也怕巷子深,短视频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川剧。”但她也强调,短视频只是引流手段,真正留住观众的还是艺术本身的魅力。“当你成了网红以后,走得远不远、久不久,就要看你的功夫。”
不齐舞团体验川剧造型。新华网 彭博 摄
线上线下联动 彰显新韵重庆独特魅力
活动主视频中,重庆大剧院、川剧院、大足石刻、洪崖洞等城市文化地标与川剧艺术、重庆方言深度绑定,赋予了浓厚的巴渝文化内涵,展现了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重庆城市精神,也让川剧这一重庆传统文化符号走进全国观众视野。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示,“通过视频第一次了解到川剧的魅力”“想去重庆看看洪崖洞,也想现场看一场川剧”,印证了短视频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参与的显著作用,也彰显了本次活动的现实意义。
这场跨界对话,是一次成功的网络文化传播案例,彰显了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传统艺术以创新姿态获得大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喜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动注脚。只要找准与时代接轨的表达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焕发出持久生命力,成为连接不同群体、凝聚共识的重要力量。
川剧与街舞跨界对话,绽放出传统文化新活力。千年传承的青春表达,正在推动传统文化在融合创新中“幺不倒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