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前六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2万亿元 西洽会如约而至 重庆投资与消费再迎新机
5月22日至25日,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将在重庆举行。作为西部地区的国际性盛会,西洽会不仅是服务西部地区的重要贸易合作平台和投资促进平台,也是推动国际国内合作的重要载体,更是西部地区展示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
举办西洽会,东道主重庆享受了大会带来的红利——吸引世界目光,汇聚八方来客,收获真金白银。今年的西洽会即将如约而至,也将给重庆的投资与消费带来新的机遇。
前六届西洽会总签约项目超过1200个
回顾历届西洽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前六届西洽会总签约项目超过1200个,投资金额超过2万亿元,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以第六届西洽会为例,大会期间共签约重大招商项目196个,其中,“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签约项目金额占比达63%,特别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签约项目62个、1106亿元,数量、金额均占半壁江山。
在外商投资方面,第六届西洽会共计签约外资项目12个、金额达267亿元,涉及新加坡、德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华特动力甲醇重整氢燃料电堆项目、云际资本分布式新能源电站投资总部等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签约落地。
第五届西洽会期间,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正式成立,规模达2000亿元。成立仪式举行当天,高瓴投资、深创投、红杉中国、中金资本等上百家投资机构代表汇聚重庆,这场活动也成为当届西洽会人气最旺的活动之一。
江北区曾两次获选西洽会“魅力区县”,对西洽会带来的投资机遇深有感触。
“我们每年都会借助西洽会,提前和很多企业洽谈合作。”江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几乎每届西洽会,江北区都能取得不错的收获,比如在第四届西洽会上签约35个项目,涉及金额492亿元;在第五届西洽会上签约建发中国西南总部、数字经济产业园等5个大项目,涉及投资金额200亿元。
此外,依托西洽会平台,两江新区签约项目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包括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花结果。
汇聚全球超过2万家企业参展
国际化,是西洽会的重要标签。前六届西洽会,每届都有数十个国家派代表参展参会。
第六届西洽会期间,有40个国家(地区)的企业代表参会,其中包括25个国家的39个城市省州市长;第五届西洽会期间,有44个国家(地区)的企业参加,其中包括7位外国政要、43位外国使节。
这些国外嘉宾来渝参会,并非走马观花,而是真正融入活动寻求合作。在第六届西洽会的“全球采购对接会”期间,阿尔及利亚、意大利、巴西、阿根廷、英国等28个国家的采购商现场达成意向签约金额5000万元。在展会的国际馆中,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波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均布置了展台,将咖啡、水果、化妆品、日用品、工艺品等特色商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西洽会组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前六届西洽会共有超过2万家国内外企业(机构)参展参会,这为世界了解重庆、关注重庆、投资重庆提供了助力。
“通过展会,邀请全世界的客商到现场洽谈,是促成投资的最好方式之一。”重庆市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牟震说,西洽会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代表来渝,让更多重庆本地企业、机构、区县有了与之接洽的机会。
渝中区就在第四届西洽会上举办了“跨国企业重庆行·渝中分场活动”,邀请一众跨国企业高管走进渝中,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交流,了解渝中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开展投资考察。
“溢出效应”促进重庆消费
会展界一直有“1∶9”的说法,即会展收入为“1”,带动的相关收入为“9”。所以也有人比喻,一个地方办好一场大型展会,就如同一架飞机在空中“撒钞票”,这便是展会的“溢出效应”。
作为重庆的标志性展会,历届西洽会带来的人流量非常可观,不仅能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重庆各大商圈、景区消费也随之提升。
每届西洽会期间,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周边酒店几乎一房难求,餐饮等门店的客流也会比平时增加数倍。就连距离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车程10分钟的龙湖公园天街,每届西洽会开幕前一周,其人流量和销售额就会较当月其他时间段增加40%以上,而在西洽会举办期间,增幅数据还会有所提升。
为了扩大这种“溢出效应”,第六届西洽会期间,重庆举行了“西洽惠全城”促消费活动,解放碑、观音桥等商圈推出系列举措,让西洽会更具烟火气和人气,也让更多市民享受到西洽会带来的消费红利。
由此可见,西洽会的举行,对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第五届西洽会上,福布斯中国都公布了当年的“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重庆两次位居榜单前五。“这种活力,能给重庆带来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和西南首店,给重庆消费带来一种良性循环。”福布斯中国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杨骏)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