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6+3”未来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 重庆“向新”发展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基于智能视觉的晶圆检测装备,加速高端检测装备国产化进程;具备高速、高精度等特点的纳米时栅技术,发展成为我国精密位移测量领域标志性成果……此前,13家渝企的技术成果跻身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数量位列全国第三,西部第一。
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产业浪潮下,重庆正“向新”发展“6+3”未来产业:按照《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重庆市正优先发展空天信息、生物制造等6个高成长未来产业,探索发展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等3个高潜力未来产业。
此前一系列成果的取得说明,重庆在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产品“向新”
“重庆造”优势产品竞相涌现
“动动手指,尝试握一下拳。”近日,在重庆市某医院“脑机接口康复治疗室”,一名头戴八爪鱼式“头盔”设备的脑卒中患者正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
这台名为“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的设备,基于一种不依赖于大脑正常输出通路的人机交互技术。当患者产生抓握意图时,脑电帽会检测到大脑发出的信号,并通过解码翻译转为特定指令,实现“脑—机—肌”协同交互,由外骨骼带动手部进行运动。
“该设备能够为神经受损患者提供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助力康复进程。”设备研发方、重庆云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套设备在同行业中率先取得“脑控机器人产品”认证,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首台套核心技术装备”。
脑机接口及脑科学,是当前重庆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的写照,一批“重庆造”未来产业优势产品竞相涌现——
生物制造领域,国内首个全人源IL-17A靶点药物、重庆智翔金泰自主研发的“全人源抗IL-17A单抗——赛立奇单抗”获批上市;先进材料领域,“神舟”飞船、“嫦娥”卫星等“国之重器”,大量采用西南铝研发的铝合金材料;低空经济领域,重庆宗申航发在活塞航空发动机产品领域占据国内市场份额首位……
生态“向新”
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区
人才是创新的灵魂。近年来,重庆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实施一揽子引才计划、深化荐才引才奖励,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重庆的文化底蕴、产业发展空间,还有对人才的周到服务,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博士后邹程龙对重庆赞不绝口。
2023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的邹程龙通过重庆在京举办的引才活动,来渝投身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的运用。
人才加速聚集,为培育未来产业生态提供了机遇。重庆借势开启新探索——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这2个未来产业先导区,推进巴南、江津、璧山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筹建区。
“高质量发展未来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承载区是应有之义。”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在两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将分别发展空天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在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筹建区,将分别以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和沉浸技术作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
重庆重点突出技术创新策源,通过经信、科技、教育等多部门联动,通过“揭榜挂帅”持续布局重大技术项目来提升未来产业的本地策源能力。
此前,重庆启动2025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围绕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清洁氢3个产业领域进行项目征集。
同时,重庆推动迭代“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体系,开展未来产业企业市外招引征集,精准培育本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打法“向新”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助推器”
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已明确,重庆怎样才能跑得又快又稳?
国内,北京围绕未来产业重点编织星座通信系统,江苏着力布局量子科技,浙江突出发展类脑智能,四川积极拓展算力基础设施应用……多地出台一揽子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并取得成效,重庆如何做到“人无我有”?
“要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重庆必须做好前瞻布局,研究新打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项目及产业链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史浩飞建言。
中试是推动新技术从“样品”转为“产品”的关键环节,发展一批中试平台是重庆探索的方向之一。重庆市重要中试平台之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能够达到80%以上,而没有经过中试的产品产业化率仅有30%,中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过,新技术孕育、概念验证、中试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强化全周期服务保障。
对此,市经济信息委负责人表示,重庆市正通过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质企业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应用场景牵引、高端创新人才汇聚”6类行动,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探索。
“未来产业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将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未来产业。”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市将锚定“6+3”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深化“四侧”协同“四链”融合,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未来产业“破土生根、茁壮成长”。(记者 夏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