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部署,重庆金融监管局自3月起,聚焦“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主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力的金融教育宣传活动。
视频制作 母国鹏
活动海报
作为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3月13日,重庆“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暨“远离非法中介 守护合法权益”专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工商银行南桥寺支行“红金渝”网格驿站举行。
监管引领 行业响应
推动重庆金融消保宣传提质升级
本次“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重庆金融监管局落实“四级垂管”要求,加强统筹和内外联动,指导各金融监管分(支)局立足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一线、贴近群众的实际,与辖内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村委社区等单位协调联动,形成“同频共振”的教育宣传格局。
各金融机构也充分发挥教育宣传主体责任,坚持线下线上宣传相结合,出网点、出宣传、出服务、出特色、出成效,多形式、多渠道向社会传递“为民监管、金融为民”的金融正能量。启动仪式上,18位优秀网格员作为全市金融机构网格员代表,联合宣读了《金融网格服务承诺书》,并展示了“红金渝”网格驿站在“三网融合”推进中的工作亮点。
启动仪式现场
立足重庆 辐射全国
“重庆十大非法金融中介警示案例”正式公布
启动仪式上,“重庆十大非法金融中介警示案例”正式公布,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包括贷款中介骗局、征信修复骗局、代理退保骗局、非法荐股等。例如,张先生轻信“低利率公积金信用贷”中介的虚假宣传,不仅没有获得承诺的低利率贷款,还损失了一笔高额“包装费”;小王因急于消除个人不良征信记录,被非法中介骗取钱财,甚至遭遇敲诈勒索;刘大爷参与伪造不实信息骗保,不仅涉嫌违法,还失去了应有的风险保障。
“这些案例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非法中介常用的诈骗套路。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让市民对非法金融中介的套路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庆金融监管局金融消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案例重点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非法中介活动开展风险提示,帮助社会公众增强风险意识和提升防范能力。
工作人员向市民讲解金融知识
警花打卡AI换脸反诈体验
敲响防骗警钟
现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AI换脸反诈体验,市民只需拍摄一段5-10秒的视频,AIGC技术就能生成一段市民“本人”的拟声诈骗视频。
这项创新的AI体验也引起了许多媒体及博主的关注。重庆市公安局的警花小玥来到现场,为大家拍摄了科普VLOG并介绍:“仔细观察其实可以发现,这类AI换脸还是有一定的bug,比如,视频的分辨率不高、人物牙齿非常整齐、眨眼频率和正常人不太相同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可疑情况时可以根据这些进行简单辨别。如今,随着金融监管政策越来越精细,公安部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非法金融中介的蔓延势头已经得到了遏制。”
市民正在体验AI换脸
除了AI换脸,现场还设置了“以案说险”警示区、金融纠纷调解体验区等活动专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群众掌握正确金融安全知识。在“以案说险”警示区域,展示了“贷款中介圈套”“征信修复骗局”“非法存股”等十大典型案例,公检法专业科普志愿者们面对面为市民揭秘诈骗话术和套路。
“金融科普花花车” 特色宣传在渝启动
在启动仪式现场,由成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重庆)联手企业创意改装的一辆“金融知识科普花花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花车设计元素灵感来自重庆市花“山茶花”,并将各类金融、反诈知识与IP产生连接,形成一系列富有重庆元素的蓝色“风景线”。
在“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重庆将以“金融科普花花车”为载体,发挥流动金融知识科普站优势,将金融知识送到市民身边。线下,“金融科普花花车”将开进重庆的社区和县域,开展线下特色宣传活动,帮助消费者及时获得专业支持,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消费者的满意度。线上,主办方将在“金融科普花花车”互动空间打造“3·15”线上专题页,同步更新线上宣传资料,并面向全国网友开放。网友进入专题,学习金融知识并答题,就有机会获得富有重庆特色的精美礼品。
据介绍,后续重庆将持续推动“金融科普花花车”扩面升级,携手更多金融机构,紧贴老百姓的需求,把“金融科普花花车”打造成为一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金融宣传名片,将实用的金融知识带给更多市民朋友。
活动现场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据重庆金融监管局金融消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3·15”活动首次实现与金融党建品牌“红金渝”合作,进一步推动金融党建在基层的实践工作,助力金融知识普及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下一步,重庆金融监管局将继续指导推动辖内金融监管分(支)局、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场景化、生活化、趣味化和数字化的线上线下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社会公众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为广大金融消费者创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费环境。(文/图 重庆市金融监管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