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级非遗“焕新破圈”
2024-08-13 09:49:31来源:重庆日报编辑:付意菲责编:周利宏

  原标题:教徒弟、摆摊儿、办企业,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 重庆市级非遗“焕新破圈”

重庆市级非遗“焕新破圈”

鸡鸣茶业公司的工人在制作茶叶。通讯员 钟灵敏 摄/视觉重庆

  日前,重庆再次启动市级非遗的申报工作,其中明确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是活态项目。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求报名的非遗项目必须是“活的”。

  为啥有这项硬标准?8月9日,市文物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让非遗“活”起来,从古老的岁月中苏醒,走进人民的生活,这样的传承才会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新申报项目必须是“活的”,那么已经成为市级非遗的项目活得如何?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探寻市级非遗活出的百样“人生”。

  教徒弟

  非遗“活下去”重要的是人而非物

  “非遗的保护核心是‘人’,是人的‘技艺和知识’,而不是‘物’。”7月25日,在2024年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会的首堂课上,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马盛德一语道出非遗保护的重点所在。

  就在马盛德向重庆非遗保护的从业者阐述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时,重庆开州博物馆内,20余名青少年正在传承人王友富的带领下学习市级非遗开县冰薄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擀面皮、包馅儿,用酥锤“严刑拷打”,汤圆状的月饼胚瞬间成了饼状……在王友富的指导下,孩子们不仅参与了冰薄月饼的制作,还详细了解其馅料加工背后的不易。

  如果说王友富的“教徒弟”只是“玩票”性质,那么走进位于万盛老街的先奎棕编工作室,“师傅带徒弟”已是这里的常态。

  在这个工作室内,每天有七八个徒弟围着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巴渝棕编(老黑山传统棕编)的传承人王先奎学习棕编技艺。大家兴致勃勃,王先奎也耐心地讲解棕编的绕缠、压线、打结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复杂的变化过程。

  这只是王先奎收的众多徒弟中的极小一部分。从2021年开始,王先奎带着他的棕编技艺先后走进万盛职教中心、重庆市第104中学、万盛小学、中盛小学等中小学授课。今年,王先奎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技艺编写成本土教材,“今后,棕编技艺将‘散作满天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书本了解和学习巴渝棕编。”

  教徒弟,已经成为重庆市级非遗“活起来”的重要途径之一。市文物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重庆正着力加强非遗队伍建设,积极推动非遗相关课程进校园,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纳入相关学校人才培养,推动学校非遗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校内师生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壮大人才队伍,培育非遗人才。

  摆摊儿

  用“指尖经济”养活“指尖技艺”

  6月8日,“非遗购物节·第九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举行。

  城口老腊肉、合川桃片、永川豆豉、黄大嫂红豆腐、鸡鸣贡茶等近2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老字号及文创产品亮相,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选购。

  从“养在深闺”到“外出练摊”,不少市级非遗开始走出工坊走上街头,用“指尖经济”养活“指尖技艺”。

  在酉阳花田乡何家岩村酉州苗绣非遗工坊内,绣娘们三五成群围坐一圈,飞针走线、穿针勾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在绣绷上逐渐成形。

  “我的幸福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绣娘吴玉华说,她曾经是县城的一名保洁员,听说在家门口也能挣钱,她便回到了村子,成为一名绣娘。如今,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人,生活更加充实和幸福。

  吴玉华说,这里的绣娘大多是本村的留守妇女或残疾人。近年来,村里通过“公司+工坊+乡村绣娘”的模式,免费将非遗技艺传授给村里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将苗绣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了增收致富。

  同样的画面也在磁器口古镇呈现:一方绢布前,一枚绣花针,穿花纳锦,描龙制凤,仲秋河林间的斑斓美景活灵活现……位于磁器口的巧渝绣坊内,沙磁乱针绣传承人闫永霞静坐其间。

  作为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沙磁乱针绣从工坊内走了出来,将单纯的工艺欣赏品蜕变为多元的生活实用物,通过小小的店面,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活”起来。

  不仅自己开店,闫永霞也支持学生开店、出售绣品,甚至帮着学生出售绣品,只为给学生们增加收入,提升成就感。在她看来,这也是推动刺绣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市文物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为加大我市非遗与其他省市文化交流,重庆举办了非遗大集活动,搭建了“茶和天下、共享非遗”“非遗美食馆”“帐篷非遗集市”“非遗演艺”等专区,让非遗传承人与市民面对面,促进“指尖技艺”产生更多的“指尖经济”。

  办企业

  发布机会清单,让小作坊“活”成大企业

  城口县鸡鸣乡金岩村,重庆市城口县鸡鸣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里,4条全自动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对鲜茶叶进行杀青、揉捻、烘干处理。

  2016年6月,鸡鸣贡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鸡鸣茶业公司开始研制以鸡鸣贡茶为主的黄大茶、鸡鸣火红、紧压黄茶等系列新产品,茶叶自动化生产线从1条增加至4条。

  贺怀修是土生土长的金岩村人,家里种植了2亩茶树。农闲时,她在鸡鸣茶业公司打工,“2023年,我家的茶叶采摘后卖给鸡鸣茶业公司,收入近1万元。加上在鸡鸣茶业公司打工,这2项加起来年增收近5万元。”

  如今,在金岩村,像贺怀修一样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村民不在少数。2023年,鸡鸣茶业公司为金岩村及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2个,生产高峰期吸纳临时务工人员74人。

  同时,该企业与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茶叶订单收购协议,带动鸡鸣乡及周边乡镇的23个村、1600余户农户增收。

  在重庆,运用市级非遗开办的企业遍布所有区县。

  重庆市黔江区土家族农家有手工制作绿豆粉的历史,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黔江区阿蓬江镇细水村40多岁的土家族村民冯国旗从小跟父母学做绿豆粉,为了更有效率地生产绿豆粉,冯国旗发明了绿豆粉烙粉丝加工装置并获得发明专利,将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相结合。他开办的专门生产绿豆粉的食品企业,吸纳村民在车间务工,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冯国旗在生产鲜绿豆粉的同时,还研发出牛肉、酸菜、酱杂等10多个品种的绿豆粉方便面。目前,绿豆粉方便面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200多万元。

  今年,川渝两地联手发布了巴蜀非遗品牌机会清单,通过此次清单发布,作坊式的非遗品牌可以寻找校企合作、联合投资、合作运营、智力合作、品牌入驻、人才招引等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机会清单的发布,为非遗项目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推动非遗传承和保护走得更远更好。”市文物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李晟 实习生 汪予涵)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