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有了新研究成果
2024-06-12 10:10:17来源:重庆日报编辑:付意菲责编:周利宏

  原标题: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有了新研究成果 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有了新研究成果

俯瞰中国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遗址。(重庆日报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位于重庆巫山县的龙骨坡遗址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近日,由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博士陈育芝与导师武仙竹教授联合署名发表的《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一文,在我国古人类学核心期刊《人类学学报》上正式发表,展示龙骨坡遗址有了最新研究成果。

  6月9日,在论文作者之一武仙竹的娓娓讲述中,一幅百万年前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活图卷被缓缓打开。

  两百万年前

  龙骨坡的气候比现在更湿热

  为了探寻长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武仙竹和他的学生足迹踏遍了重庆龙骨坡遗址、湖北建始人遗址、安徽人字洞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河北马圈沟遗址、陕西公王岭遗址等古人类遗址。

  在这场对古人类的跨时空探访中,众多的考古发现和动植物遗存,让数百万年前的长江沿岸自然环境一点点显现出来。

  “我们发现,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地理范围在东部季风区,当时的古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而且同时存在显著气候降温和冷热交替事件,南北动物群过渡带曾发生南移。”武仙竹说,这些优渥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龙骨坡为例,武仙竹描绘出了当时古人类的居住环境:“花园”中植被茂盛,不仅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暖温带落叶阔叶乔木等,还有喜干和喜湿的禾本植物和多种喜温暖阴湿的蕨类。琳琅满目的植物群体,为各种各样的动物生存提供了基础食物来源。

  武仙竹说,龙骨坡遗址动物群包括大量华南动物区系动物,还有一些横断山附近的西南区特色哺乳动物和一定数量的华北区动物,“但同时发现,这里还生活着巨猿、湖麂、双齿尖河猪、印度长尾鼩、攀鼠、绒鼠等与印度、越南相同的南亚动物区系。”

  众所周知,印度、越南因为更靠近赤道,所以当地的温湿度更高,因此这些动物的出现,显示龙骨坡遗址古居民生活时期,其生境应与该区域现代三峡峡谷气候相似,但比现在三峡高海拔山地气候湿热,应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

  龙骨坡古人类

  率先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

  有了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人类如何开发利用呢?

  武仙竹说,据推测,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围绕靠近水源的森林、草原开展狩猎和采集。

  如河北的马圈沟遗址内,发现有古人类猎杀草原猛犸象的活动遗迹,其中清晰保存着石制品穿插在骨骼上的现象,出土石制品中除石核、石片、断块、残片、石锤外,还包括进一步加工修理的刮削器、小型砍砸器等。

  在陕西公王岭遗址及相近其他遗址共同出现的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孔器、尖状器、石锤等石制品组合丰富,显示该地区更新世早期曾有稳定的古人类群体围绕水源充沛区域活动。

  那么龙骨坡的古人类当时又在干什么呢?

  研究发现,龙骨坡遗址的古人类在欧亚地区的众多古人类中,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当时的龙骨坡古人类已开始主动进入洞穴,并把洞穴作为生产石制品、处理动物资源的生产和休憩场所。”

  但是,该阶段人类所利用的洞穴,主要为小型“天坑”状垂直溶洞,这类洞穴的共同特点是视线好、活动方便。

  既然要找个洞穴遮风避雨,为啥不找个大一点的?

  武仙竹说,那是因为该阶段中国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所以人类对大型、潮湿或黑暗的洞穴进行开发利用可能还存在困难。

  虽然只能开发利用有条件限制的洞穴,但是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能够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并对生活条件进行改变,充分说明该阶段人类智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得以提升。(记者 李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