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学术研讨会在渝举行 大批文物保护“黑科技”亮相
9月27日,南岸区丹龙路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开幕。
图为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
图为文物监测设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9月27日,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研讨会以“装备自主创新,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继军、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葛家琪、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等专家,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工作取得的成果与成效,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分析我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高新技术装备持续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路径。
同日,“制器为先: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展”在位于南岸区丹龙路17号的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开幕,展示了全国近百家文博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研发的64件/套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及系统。
“该展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是我国首个以文物保护技术装备应用为主题的大型场景展,展示的装备及系统都已投入应用,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展览策展人、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说,展品全面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装备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是大批文物保护领域“黑科技”的集中亮相。
走进展览现场的“画游千里江山——多感数字艺术空间”,眼前是流动的《千里江山图》山水画卷,耳畔传来悠扬乐声,阵阵幽香扑鼻而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原来,该空间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光影特效等技术装备,将《千里江山图》幻化为一场声、光、影交融而成的“律动江山”体验场景,通过画作、造景、音乐、香气等综合体验营造,激发公众视、触、听、闻四感的体验与想象。
“让文物最‘长治久安’的环境就是稳定、洁净,而这需要装备给力。”周旸指着一人多高的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介绍,该库房用来保存非常珍贵的书画类有机质文物,通过计算机控制,可形成恒湿、洁净、稳定、低氧的保护储藏环境,让文物“安稳度日”。
在“高气密恒湿洁净低氧库房”附近,展示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熏蒸器”。植物精油配合熏蒸器使用,可抑制和杀灭空气中的浮游真菌,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效果。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6日,观众可微信搜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众号或者“三峡博物馆参观预约”小程序预约观展。 (记者 赵迎昭 李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