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重庆深入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智能建造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推广体系、产业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建筑工业化规模大幅提升,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显著增加。适逢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举办之际,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聚焦重庆及各区县城乡建委、建筑单位、重点房企、物业服务单位等,探访解读重庆数字住建发展的新故事。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消息(记者 田渝兵 实习生 彭会):重庆市作为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在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建造高地的过程中,各区县共同绘画智能建造画卷,为重庆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重庆高新区:严格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 加强示范引领
自2020年12月起,重庆高新区启动探索智能建造工作,经过2年多摸索,在BIM技术应用、智慧工地应用、工业化建造、建筑行业大数据应用、“互联网+监管”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于2023年7月成功申报重庆市智能建造试点区县。
目前,重庆高新区有19个在建装配式建筑,实施面积合计238.72万平方米,2023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开工建筑总面积中的占比约为61.64%,供地面积总量中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面积比例约为56.96%。重庆高新区着力从推广工业化生产、推行信息化管理、深化“互联网+”监管等方面推动智能建造发展。
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 供图 重庆高新区建设局
在推广工业化生产方面,重庆高新区严格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并加强示范引领。2023年,高新区内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一期工程、新森大道及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成功申报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
在推行信息化管理方面,重庆高新区以科学谷一期项目为试点,发展基于数智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搭建涵盖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平台,推动项目建设参与方协同作业、全要素协同管理、全过程数据共享,实现项目建造质量、成本、进度的精准管控。通过数智化及“技术+管理”手段,截至目前为项目节省投资1.495亿元。
在深化“互联网+”监管方面,重庆高新区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适配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2022年1月,“重庆高新区建设管理一体化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由一体化平台网页版和“重庆高新建设”手机APP组成,涵盖项目信息、质量监督、安全监督、镇街检查、专家检查、实名制管理、起重机械管理等多个模块。该平台的投用,提升了高新区房屋市政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了项目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智慧监管。
接下来,重庆高新区将重点推动BIM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筑机器人、数字化档案等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建立基于同一BIM模型全过程协同管理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体系,并充分发挥智能建造市级试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从建立推进实施机制、加大新型建筑企业培育力度、加强惠企政策扶持等方面,支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
涪陵区:顺应建筑产业发展趋势 建设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
作为重庆市选定的4个智能建造示范区之一,当前涪陵区顺应建筑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建筑产业科技创新、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相关工作力度,出台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高标准落实智能建造示范区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探索建设行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2018年,涪陵区成立了智能建造研究院、智能科技研究院。5年多来,涪陵已申报专利215项(含发明专利46项),其中161项专利已获国家授权,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正在审批44项;已实施装配式建筑项目60余万平方米,公建项目100%采用装配式建造,其中秋月台项目2021年荣获住建部“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中科大厦荣获2018年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其“装配式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及其信息化建造成套技术”荣获2018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2年,涪陵区委、区政府深化渝港合作,引进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组建“重庆智能建造产业研究院”等3个专业研究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研发应用。同时,涪陵区成立了智能建造产业孵化平台,致力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产业等共性基础研究;围绕“新建造”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邀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共同设立“长江科创学院”,培养“新建造”科创型人才。
涪陵区马鞍街道杨二坪社区移民安置区综合帮扶项目 供图 涪陵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据重庆市涪陵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彭豪介绍,涪陵区编制完成《涪陵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成功举办“2023年(重庆)国际智能建造产业创新大会”,区内龙头企业正积极牵头编制重庆市装配式建筑地方标准。目前正大力推进的“涪陵区马鞍街道杨二坪社区移民安置区综合帮扶项目”“涪陵区规划展览馆”两个市级智能建造示范项目,把工程项目数字化作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已经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化施工、智能化检测,做到预制构件“一码”监管、全程追溯,智能建造典型应用场景及创新实践成效凸显。
下一步,涪陵区将全力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创业成果的研发、应用与发展,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构建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生态,落地落实涪陵区智能建造“八个一”举措,强化典型应用场景及创新实践,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智能建造试点作出示范。
沙坪坝区:依托区域资源优势 推动智能建造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近年来,依托于丰富的高校资源、科研能力、技术人才优势,沙坪坝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智能建造成果转化、项目落地。2022年,沙坪坝区成立了绿色智能建筑创新产业(人才)联盟,有力推进了智能建造发展。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方面,沙坪坝区2022年新开工50.35万平方米,2023年1月至7月新开工40.6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智慧雨污数字档案CIM系统,完成数字化工地项目35个。
其中,智慧雨污数字档案CIM系统改变长久以来大量数据碎片化、纸质化问题的困扰,完成管网数据三维可视化“一张图”建设,完整且准确地反映全区管网全貌。该系统的建成,可以帮助相关单位进行数据问题整改,建立数据服务基础保障,布置感知设备,实时监测重点区域水质、水位、实时影像等数据,及时发现问题。
沙坪坝区排水管网总图 供图 沙坪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下一步,沙坪坝区将积极承接市级开展的试点项目,健全工作机制,破除制约智能建造发展的机制障碍,保障相关工作顺利实施,加大对智能建造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程示范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