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市铜梁区侣俸镇保宁村11社,种粮大户邢文良正和区残联工作人员查看水稻收割情况。只见稻谷颗粒饱满,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成熟的水稻散发出阵阵清香。
邢文良今年69岁,家中有兄妹7人。多年来,为了养活家庭,他做过石匠、当过“包工头”,因为听力残疾,工作中他比平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2015年,在区残联、侣俸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邢文良流转300多亩土地种粮,开始与水稻打交道。“国家对‘三农’工作很重视,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只要肯干,地里也能刨出‘金娃娃’。”邢文良说。
目前,邢文良种有900多亩水稻,以及200余亩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是铜梁种粮大户之一。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走上种粮这条道路时,邢文良感慨地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业一定要发展,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随着种粮面积的扩大,邢文良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并在政府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用于修建厂房,购买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建议下,邢文良购入了3台无人机,进行水稻播种,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劳动成本。此外,他还投入资金改造了两个水库,安上了抽水管,实现了自流灌溉。
如今,靠区残联、镇党委政府的多方帮助,邢文良凭借自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忙活的间隙,邢文良算了一笔账,在区残联、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这些水稻将全部销往国库,完全没有后顾之忧。除去土地租金、种子、肥料、收割、烘干等费用,一亩地的净收入有近200元。
今年,区残联在侣俸镇设置了铜梁区粮食种植实用技术帮扶中心,邢文良当上了负责人,面向周边残疾朋友及农民教授种粮技术。“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还有区残联的关心关爱,只要有群众想来学技术,我都愿意教。”谈及下一步打算,邢文良信心十足,“我准备2024年继续扩大规模,流转其他村的田地来种植水稻、油菜,带领群众一起增收致富。”(文 何冬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