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乡村有多“智慧”——重庆市渝北区数字乡村建设调查
2023-03-16 09:39:01来源:经济日报编辑:胡明珠责编:蒋硕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重庆市渝北区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之一,在2021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阶段性评估中取得全国第二,他们是如何破题答卷、先行先试的?

  近几年,不少地方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之一,重庆市渝北区在2021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阶段性评估中取得了全国第二的好成绩。他们都进行了哪些实践,获得了怎样的经验?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渝北乡村调研采访,探寻背后的答案。

  搞农业10多年,周亮亮从未像今天这般轻松。以前你问他,打理150亩的种苗基地需要多少人?他的回答是,20人左右;现在再问他,答案是,一个人。在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新寨村9社的智慧种苗工厂,生产主管周亮亮每天只需用手机登录系统,轻触按钮,滴灌、喷淋、施肥一键开启,温湿度、光照、水肥量自动控制,田间地头的风吹草动尽在掌握。

  这家工厂咋能这么“聪明”?因为它借助了数字化的力量。种子从进入工厂开始,播种、催芽、选苗补苗,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一小时精准播种16万粒种子,自动选苗补苗6500株以上。”周亮亮笑着说,装上“数字大脑”,种田不再靠经验,效率比过去提高了30%,种苗存活率和挂果率也更高。

  渝北区的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在数字化加持下,像智慧种苗工厂这样的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在当地“多点开花”,数字技术给农业农村带来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科技夯实数字底座

  渝北区境内有大小河流238条,自北向南穿越丘陵河谷,汇入长江与嘉陵江。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滋养着两岸人民,也给当地水雨情监管和防御工作带来重重考验。

  遭遇强降雨,如何做到山洪险情早发现、早处置?“由于水域分布广且分散,过去,从收到汛期险情、会商到派员出险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渝北区水利局副局长伍学说,如今,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这一时间已经缩短到30分钟。

  治水效能提升的背后,是渝北区搭建的“数字水利一张图”。记者在渝北区水旱灾害防御智慧指挥中心看到,三维电子地图的大屏幕上,全区238条河流、56个水库、5个水文站和54个山洪灾害防治区的水位、流量、降雨量、视频等监测数据实时显示。“现在,全区境内布设了120多个水利信息采集点和安全监测系统,并运用大数据搭建了集数据分析、智能监管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水雨情全天候监测、预警和响应。”伍学说。

  智慧水利仅仅是渝北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方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必要基础,更是重要保障。”渝北区委网信办副主任冯中建认为,只有建设起完备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才能为乡村数字经济、现代化治理等数字乡村建设关键环节打下坚实的“地基”。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渝北区不断夯实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底座”。冯中建说,近年来,当地一方面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5G基站、光纤网络的覆盖和普及,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使乡村成为数字新基建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对农村地区水利、交通、能源、电力、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推动乡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电力和智慧物流等全面数字化发展,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打下硬件基础。

  乡村5G基站1700个,通信杆路9200余公里,通信管道4500余公里,建成互联网小镇8个……如今,渝北区的乡村场镇、村民聚居点已经实现了光纤、4G通信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广大农民用网更加便利。

  通过整合全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渝北区建成数字乡村智能中枢系统和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乡村数据共享目录133条,归集数据库接口数据90余万条,实现了“一屏感知全域、一图掌握全城”,有效缩小城乡数字化进程差距。

  农机插上“智慧翅膀”

  当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渝北区东北部,御临河支流东河从青龙村蜿蜒而过。河流两岸,成片柑橘林沿着丘陵缓坡起伏延展。眼下正是当地优质晚熟柑橘的收获季节,2300多亩标准化山地果园里,橙黄饱满的柑橘挂满枝头。田间地头,除了采摘工人忙碌的身影,还分布着传感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物联网虫情灯诱测报系统等智能设备。

  “整个果园目前布设了180台(套)数据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土壤环境以及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光照强度等数据信息。”青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志说,所有数据均将汇总到果园数字化管理云平台上,实现果树生长环境全天候智能感知。

  用数据指导生产,一个平台就能管理千亩果园。来到青龙村村委会办公室,黄志向记者展示了他们运用5G+无人机、近地遥感、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打造的“无人果园数字化管理云平台”。三维可视化屏幕上,环境监测、远程监控等平台功能模块随时切换,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信息一览无余。点点鼠标,果树长势监测模型还可以自动将数据整合分析,AI诊断每一棵果树的长势,并提供管护方案。

  农机智慧化,生产无人化。无人对靶喷药机器人、无人除草机、无人植保机……在青龙村,一批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业装备投入使用,让无人果园从概念走向现实。“这些设备与5G基站连接后,可以按照提前设置好的路线,顺利完成各项动作,实现真正的无人作业。”黄志说,智能农机作业质量高、稳定性强,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大盛镇副镇长张何欢告诉记者,数智化应用让果园管理实现了3个转变:从“满地奔忙”向“人不下地”转变;从滥施乱用向精准滴灌转变;从事后应对向预防转变。

  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数字农业在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一组数据印证了数智化为青龙村农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通过数字化建设,果园节约用水6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使用量15公斤以上,过程管理费用降低50%以上,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80%以上,一级果品率提高40%以上,果园亩均增收1万元。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华说,以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抓手,渝北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全方位、全环节、全链条改造,以点带面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变,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3个人,一年养出6万只兔子,在渝北区统景镇长堰村,智能化肉兔养殖基地让人大开眼界。这里,4000平方米的厂区内,安装了投料系统、温控系统、生物除臭系统等7个全智能化系统,工作人员仅需电脑操作,饲养程序就能全部通过智能化设备完成。

  “数字化改变了肉兔养殖‘生长看天气,产量靠运气’的被动局面,降低了人工成本和饲料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和质量。2022年出栏6万多只肉兔,年产值约250万元。”聊起数字养殖带来的变化,长堰村党总支书记陈传普满脸骄傲。

  数据资源集成化为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撑。渝北区建设了重庆市首个区县级“三农”数智中心,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平台内建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11个主题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作用,对农产品价格走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智能化设备应用率等数据全面采集与智能化分析,更好助推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加快建设。”陈华说。

  赋能乡村治理

  渝北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1%。地广人稀、分布零散的地域特点,曾给当地乡村治理带来不少挑战。“过去,村里经常发生建房越界、车辆剐蹭等邻里纠纷,村干部调解起来很头疼。而且村里留守老人较多,大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以前要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也存在一定困难。”渝北区兴隆镇牛皇村党支部书记汪清文说。

  改变发生在2020年。这一年,渝北区打造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投入使用,牛皇村安装了200多个智能高清摄像头,覆盖18个村民小组的重点区域。再遇到矛盾纠纷或治安案件,汪清文只要进入数字乡村管理系统,调取相关时段的视频,环境卫生、治安情况一目了然,“村里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矛盾纠纷越来越快了”。

  72岁的牛皇村村民唐仁碧也感受到了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带来的便利。“每天只需打开家中电视,就能进入平台内的乡村风采、村民服务、法律咨询等板块,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唐仁碧说。

  数字化带来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近年来,为化解乡村治理难题症结,渝北区依托互联网集成数据,推动乡村治理向“智理”转变——

  擦亮智慧治理之“眼”。乡村建设,平安为先。在渝北区,1.33万个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密集分布在农村刑事案件高发区、治安复杂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渝北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王琳说,以“雪亮工程”为载体,全区实现了乡村全覆盖布控、无盲区监控、全天候信息传输,建立起“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永不眨眼”的乡村防控新体系。

  壮大智慧治理之“脑”。渝北区建设的乡村综合治理信息网有多强大?这个平台全面汇聚了农村地区人口、房屋、特殊人群、基层组织等数据,形成乡村综治基础“数据池”,同时还搭建了覆盖28个区级部门、22个镇街、357个村居的全时空在线调度指挥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多元配合、一体处置”的可视化立体化指挥体系,为开展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全面、及时、精准的信息系统集成支撑。

  提升智慧治理之“效”。为让乡村治理更接地气,渝北区整合基层党建、产业、乡村旅游、村民信息等数据,建立了“村村享”智慧治理平台,解决了群众办事门难找、跑路远、环节多、手续繁等突出问题,让村民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跑也不出村”;推广“钉钉乡村”数字治理平台,实现乡村治理的在线化、精准化、实时化。

  共享数字生活

  去年,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96岁老人王国均家中多了3件智能设备:紧急呼叫报警器、红外探测报警器和烟雾报警器。有了这几个设备,老人的生活变得更有安全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按一下应急按钮,养老社工和子女的手机上就会收到报警信息。”王国均说。

  乌牛村村域面积4.7平方公里,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阙兴国告诉记者,“通过引进智慧养老平台,村里已经为24名高龄、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设备,并结合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对老年人多维度守护”。

  适应数字化变革的乡村服务供给,让越来越多群众从中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渝北区副区长李义奎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通过智慧养老、平安乡村等多个场景的智能化应用,推动乡村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共享,有效突破了乡村在医疗、政务、文化生活等方面公共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

  针对农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养老设施、技术要素滞后等问题,渝北区创新推出了“适老化改造+互助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服务”的解决方案,推动“互联网+医疗、养老、社保”落地乡村,构建“医、养、科技”三位一体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与覆盖全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网络。“截至目前,渝北区已在乡村地区开展远程会诊2800余次,签发电子社保卡105.8万张,新农合电子凭证激活33万人,村镇卫生机构电子病历使用率达100%。”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钟卫民说。

  为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渝北区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建设有声图书馆、推出网络艺术课堂等方式,推动城乡数字文化资源互联。同时,加大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开发了一批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通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通过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渝北区2300余个事项进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全覆盖,政务、财务网上公开比例达100%,镇街一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达99.3%。

  渝北的乡村数字化探索仍在路上。“建设数字乡村,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渝北区委副书记、区长廖红军说,当前,渝北区正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70%以上,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35%以上,让群众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安全感更有保障。(记者 吴陆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