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铜创未来 诚邀梁才 铜梁奋力建设人才强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是铜梁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突破的有效路径。处于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铜梁,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中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铜梁区坚持系统施策、重点突破与探索创新相协同,围绕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大抓实体经济、大抓开放发展,全面实施“龙乡英才”集聚、培育、激励、暖心“四项工程”,奋力建设人才强区。
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
作为重庆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企业,重庆天齐锂业有限公司先后从四川公司总部、高校引进了10余名研发人才到铜梁,企业人才团队达到30余人。
“人才团队通过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取得了12项专利,相关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升。”重庆天齐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本常介绍。
如何引来八方英才汇“龙乡”?
铜梁区制定以“产业人才引育支持政策”为主干的“1+N”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项人才政策,做细做优人才政策保障,全方位支持人才到铜梁创新创业。
近5年来,铜梁区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了近5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数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同时,大力实施“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累计回引本土人才5.5万余名。
人才加速集聚的态势正在铜梁逐步形成。
拓宽人才培育新渠道
“2021年,我们为10家企业定向式、订单式培养输送了1600名技能人才。今年,我们还将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方式,真正做到产教融合。”铜梁区职教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平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铜梁区坚持做好规划、注重实用、善借外力抓实人才培养。围绕构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产业带,聚焦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需要,搭建用人单位与高校培养联系纽带,拓展职教实训基地,建设职教培训中心;将人才培养环节前移,推动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常态化组织人才赴市内外单位访学、培训、进修,邀请专家顾问到铜梁开展技术指导,建立“师带徒”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铜梁区正加快推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创建,积极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人才承载力。
目前,铜梁区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市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27个,以产育才、产才融合成效愈发凸显。
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如何为铜梁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合力,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用人单位创新创业活力。
着力激发人才内生动力。铜梁区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推荐28名专家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组织开展“铜梁英才奖”评选,30名人才、10个团队入选,在铜梁区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举行表彰仪式,联动开展“龙乡英才”专题宣传活动,有效激励广大人才在铜梁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注重发挥人才专业特长,主动邀请人才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务中建言献策,为区委、区政府在公共政策研究、重要决策中提供咨询建议,全面提高人才参与度,增强获得感。
今年1月,铜梁区“两会”期间,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谢驰提出的《关于建设铜梁新能源汽车核心驱动系统产业链的建议》被列为全区重点督办建议。
着力激活用人单位主观能动性。什么是人才、人才好不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铜梁区充分向用人单位授权,突出“以实绩论英雄”导向,授予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人才的权限,全面激发企业作为用人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前,人才政策支持主要面向人才个人,直接支持企业的不多。”铜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现在,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有名额、引育人才有补贴、创新成果有奖励,企业的发展动力更足了。”
构建人才服务新生态
人才服务好不好,人才说了算。
“通过入住回访和调研,人才普遍反映原乡青年人才驿站环境优雅但距商圈较远,交通不是很方便。今年我们计划在龙城天街商圈新建设1个驿站。”铜梁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仅是铜梁人才服务换位思考的一个缩影。从“我为人才做什么”到“人才需要我做什么”,以优质的服务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始终是铜梁人才工作努力的方向。
铜梁聚焦“以家庭为单位”服务理念,围绕人才“家庭圈”“生活圈”,创新人才服务模式,坚持用心用情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区级领导全员联系企业、联系项目、联系重点人才,2个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85名人才服务专员全时段在线服务。遴选39名优秀医师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投用人才公寓509套,将330名专家人才纳入“龙乡英才”服务范围,年均开展人才活动20余场,开放人才公园,打造英才小镇和青年人才社区,“龙乡英才”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追风赶月不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铜梁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对标一流、看齐先进,奋力建设人才强区,为重庆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贡献“龙乡”力量。
(师玉天 王金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