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2022-04-26 14:01:14来源: 重庆日报编辑: 胡明珠责编: 赵银平

  原标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城市远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渝中半岛

【城市远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重庆市杂技团驻场演出《魔幻之都·极限快乐SHOW》

  巴山渝水的多彩画卷,离不开“诗和远方”。而绘就文化旅游的美丽图景,需要执好规划之笔。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十四五”时期,重庆将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到“十四五”期末,重庆文化强市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

  文旅交融

  让美好生活持续提升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聚焦文化强市建设和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纵深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和乡村牌,实现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文化和旅游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发展态势。

  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全覆盖,国家等级馆率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5%,文化市场主体新增4万余个;2016年—2019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8%和26.4%,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发布的《2018年城市旅游和旅游业影响》显示重庆为全球旅游增长最快城市,荣获2019年度中国城市旅游品牌第2名,重庆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评价中多年排名全国第1位……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重庆文化和旅游行业不仅有基础、有底气、有能力,更将面临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大开发,以及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人文交流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序实施等诸多利好。

  为此,《规划》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期末,重庆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进步。公共文化设施扩面提标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生产增量提质,创排演出水平明显提升,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更加有效。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文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引领、以数字文化业态为支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旅游产品和业态更加丰富,旅游要素配套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旅游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境界。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旅融合发展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形成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规划》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主要指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00家,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800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5%,国有公共博物馆覆盖率100%,旅游业总收入7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180个等。

  提质增效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涵盖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构建“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格局,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

  在文艺繁荣发展方面,《规划》提出: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抓好全市重点剧目的创排、打磨和展演工作,新创、修改打磨、复排大型舞台剧目30部,力争1台—2台剧目在全国专业艺术评选活动中获奖,创作重点题材美术作品10件。以内容生产为核心,讲好重庆故事,传播好重庆声音,打造一批影视精品。

  推动文艺精品展演。以解放碑为中心,统筹利用现有剧场和展演空间,打造长嘉汇演艺聚集区,提供常态化文化演艺产品。鼓励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做强区域优势艺术门类,积极承担市级重大主题创作演出任务,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全国重要展演活动。

  完善艺术创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将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列为各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对象;充分发挥重庆市艺术创作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孵化作用,对原创作品、优秀作品等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对大型舞台剧本孵化项目给予专项资助等。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坚持“分类指导、一团一策”,为市级文艺院团“破瓶颈、保基本、减负担”。引导院团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提升院团综合实力,形成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的新时代文艺院团,推动重庆川剧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院团,重庆芭蕾舞团、重庆杂技团、重庆京剧团建设成为西部一流院团,推动1家—2家文化企业上市等。

  其中,重点项目包括:统筹利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大剧院等剧场和展演空间,打造长嘉汇演艺聚集区;建设长江音乐厅、重庆芭蕾舞团团场、重庆民族乐团团场、重庆国际马戏城二期、重庆国际舞蹈中心(江北、北碚等)、美术公园等;实施经典抗战话剧排演工程,力争每年推出剧目1部以上,创排舞剧《绝对考验》、杂技剧《一双绣花鞋》、话剧《天坑问道》、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等剧目,推进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创作。

  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合理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补齐薄弱地区短板,培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总分馆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加快重庆图书馆分馆等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推进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建设,强化对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的保护提升,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实施考古发掘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龙头、等级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重庆博物馆体系。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实施石窟寺保护展示精品工程,加强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全面推进钓鱼城遗址和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以内容生产、创意设计、文娱消费为主营业态,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小镇等文化产业聚集区,力争2025年底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分别达到2个、40个,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达到15个、120个。

  主客共享

  打造国际旅游枢纽城市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提出的定位是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规划》提出,传承弘扬巴蜀文化,加强巴蜀文化研究,川渝共建巴蜀古文明研究中心、巴蜀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推进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与四川相关院校单位合作,推进实施巴蜀特藏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程。加强巴蜀文化学术研究,探究巴蜀文明、巴蜀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推进考古发掘与研究,共同加强巴蜀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发掘与保护展示,合作开展以考古为基础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推动“巴蜀考古”“西南夷考古”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

  加快发展巴蜀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开发大华蓥山生态旅游区、共同打造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联动贵州打造川渝黔金三角生态旅游区,大力培育“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等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强线路推广和品牌培育,共同推广古代巴蜀文明探秘、世界石窟艺术研学、长征丰碑红色教育、伟人将帅故里致敬等巴蜀文化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协同打造魅力都市、壮美三峡、石窟艺术、生态康养等巴蜀标志性旅游形象品牌,培育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市场。深入推进川渝城市群无障碍旅游合作,推进两地文化旅游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合作联动,两地联合举办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共推智慧旅游、共享平台信息、共建应急管理体系等,着力打造成渝地区无障碍“双城文旅经济圈”。

  在构建“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格局方面,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特质和区位条件,按照融合化、全景化、差异化的要求,着力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新格局。

  在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方面,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建设一批大型文旅融合综合体,提升和新建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国际旅游品牌。全面提升都市旅游、着力打造长江三峡旅游、加快推进民俗生态旅游、做大做强温泉旅游、做优做靓红色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IP协同创新机制、“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文化业态植入机制、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强治理能力建设,优化和提升文化旅游环境,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会遇到诸多挑战。我们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规划》实施见效,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发展新篇章。”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

  詹米璐 图片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