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警方出台9条举措解企业“急难愁盼” 包括依法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建立重大经济案件提级审批机制等
3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举行,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袁勤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徐万忠,市公安局警令部副主任、民生办主任黄崇斌,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魏丹出席并答记者问。
“当前,我们正面临需求紧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市公安局党委鲜明提出要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袁勤华介绍,为各类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安全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公安机关结合全市政法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的具体安排,在市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紧扣广大企业的“急难愁盼”,研究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9个方面的务实举措,包括依法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建立重大经济案件提级审批机制、依法审慎适用涉企强制措施、强化涉企案件追赃挽损、规范跨区域涉企执法协作、加强涉企治安治理、改革涉企经营许可、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加大减费降负力度等内容。
“截至2021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12.2万户,同比增长了7.6%。其中,民营企业97.8万户,同比增长10.8%。”徐万忠介绍,市公安局和市工商联将紧密合作,定期举办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涉企重大案件,推动相关案件的解决。同时将每个季度汇总梳理各种渠道收集的涉企案件,由联席会议向市公安局转办,相关事项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跟踪督办,每年年底通报办理情况。针对特殊急难案件,市工商联将与市公安局实时对接,研究解决办法。
据介绍,市公安局将对每项重点措施对应制作“体检表”,定期检查工作成效,对推进不理想、效果较差的,直接点名“亮相”;对效果好、成效突出的,予以通报表扬,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企业和市民可拨打全国公安机关12389专用举报电话和市公安局举报投诉电话63758111,对该项工作进行监督。(重庆日报记者 周松)
优化营商环境9条举措
1 依法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
一方面对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非法经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仿冒假冒注册商标、侵犯商业秘密等犯罪行为重拳出击、依法严打,尽最大努力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执法办案,区分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之间的界限,严禁以刑事手段插手干预经济纠纷和民事纠纷,防止执法权力的滥用
2 建立重大经济案件提级审批机制
实行重大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立案提级审查和重大跨区域经济犯罪案件提级管辖两项具体措施,细化明确了相关具体的操作办法
同时,在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类的重点企业、在全国或全市有影响的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企业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时,区县公安局审核以后将报市公安局批准
3 依法审慎适用涉企强制措施
在对涉案企业及相关人员采取强制措施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将充分评估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和适用范围,确保用准用好,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尽最大努力防止“侦办一起案件、垮掉一家企业”的现象
4 强化涉企案件追赃挽损
将主要从事前预警、事后挽损以及简化资金返还流程等三个环节入手,采取针对举措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5 规范跨区域涉企执法协作
针对涉及我市企业的跨省市重大案件,将主动加强异地执法协作,跟进做好执法办案的监督,积极维护我市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治保障
6 加强涉企治安治理
主要立足公安的职能职责,在企业内部安全防范、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企业周边治安巡逻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企业一门心思抓生产、专心致志抓经营
7 改革涉企经营许可
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取消保安培训许可证核发,改为备案管理。全面推行旅馆业、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审核告知承诺制。在重庆自贸试验区内,直接取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审核;取消公章刻制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改为备案管理。同时,放宽车驾管社会服务站申办主体范围,鼓励汽车生产、销售、报废等企业协助办理车驾管业务
8 创新管理服务方式
在服务方面,推动涉企高频电子证照跨省市互认互信,实现办证办事“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推行驾驶证全国“一证通考”,小客车全国“一证通办”和机动车注册登记、转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
在管理方面,将改进监管方式,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
9 加大减费降负力度
主要是千方百计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具体包括对首办企业将继续免费提供公章一套,落实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和综合性能检测“两检合一”改革,取消综合性能上线检测,直接运用安全技术检测结果
重庆日报记者周松整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