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公布
2021-11-08 09:20:21来源:重庆日报编辑:付意菲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公布 共建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

  11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四川省教育厅共同研究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川渝两地将围绕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等10个方面的内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

  两地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行动计划》提出了川渝两地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与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系统完备、服务完善、办学多元、管理科学、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

  成渝地区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加普及的发展目标。

  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面提高,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全面提升。

  建设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学籍信息等共享

  《行动计划》提到,川渝两地将强化重庆、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教育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创建万达开川渝教育统筹发展示范区。支持潼南遂宁、大足资阳等成渝中部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优化成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和功能布局。共同推动渝西、川南融合发展,支持共建川渝毗邻地区教育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支持两省市毗邻地区教育同城化发展,探索改进同城化区域内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教育公共服务由按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在学生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教师资格证书查询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

  推进教师、校(园)长挂职交流,试点教师职称职务互认

  依据《行动计划》,川渝两地将实施数字学校优质资源共享项目,推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面向成渝地区教师、学生全面开放。

  共建共享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校外教育资源,合作打造精品研学项目。

  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相互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和推动区域间基础教育对口帮扶项目。

  推进成渝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跨区域跟岗研修、挂职交流,试点教师职称职务互认,举办成渝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联合培养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

  以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为依托,创建成渝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和优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机制。

  职业教育共建优势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行动计划》提出,川渝两地将协同推进“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建设,共建优势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进学分互认、实施更加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共同实行“1+X”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资格资历互认。联合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川渝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发展一批品牌化、连锁化和中高职衔接的职教集团(联盟)。

  争取地方属院校互相增投招生计划

  《行动计划》还提出,构建成渝地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高校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现专家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聘和学生互访。支持两地高校深化合作,加强科教创产协作,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

  建立高校教师访学机制,建设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共同举办成渝地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享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资源。

  争取部委属高校向重庆、四川增投招生计划,地方属院校互相增投招生计划。联合打造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

  引导民办普高错位发展、多样化特色办学

  《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到成渝地区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引导民办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多样化特色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到成渝中轴线地区依法规、按条件举办高等教育。

  建立成渝地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推进终身教育“互联网+”创新建设,实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结果互通互认。(重庆日报记者 匡丽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