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两江基地乘用车工厂,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在高速运转。(摄于2020年12月30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总体规划设计效果图。(重庆大学供图)
小学生在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近距离观察彩色蚕茧。(摄于2015年6月14日)特约摄影 秦廷富/视觉重庆
■“1”,是从无到有。新中国第一根钢轨、第一辆吉普车、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板……这些新中国的“第一”都诞生在重庆。
■“1”是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第一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第一张蚕类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这些“第一”来自重庆。
■“1”,更是争创一流的精神与努力。如今,重庆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6%,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跃居全国第7位、西部第1位。
■“N”,则是“一只蚕”“一辆车”“一座城”背后,凭借创造无数个“从0到1”的精神,而具有的无限可能——重庆科技创新加速“前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
一只蚕
有了基因组“肖像”
从绘制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到构建“立桑为业、多元发展”产业体系,向仲怀院士团队推动中国蚕桑业走向21世纪“新丝绸之路”
6月18日,走进西南大学2号门,沿大路径直走两三百米,再往右拐进一条小路,就看到“家蚕基因资源库”的蓝色指示牌。
再往里走不远,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就出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被称作“蚕宫殿”的家蚕基因资源库所在地。
在国际知名蚕桑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带领下,这里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拥有1000份以上家蚕基因资源,覆盖家蚕突变型的90%以上。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蚕桑业,造就了闻名于世的古代丝绸之路。而向仲怀的梦想,是让中国蚕桑业走向21世纪“新丝绸之路”。
1954年,向仲怀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专业,从此与蚕桑结缘。4年之后,他被选中留校任教,并成为国际知名家蚕遗传学家蒋同庆教授的助手,开展家蚕遗传研究。
改革开放带来了蚕业发展的春天,但由于长期的封闭,我国与日本等国家先进蚕业科技的差距不下20年。
1982年,肩负振兴祖国蚕业使命的向仲怀被教育部选派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的两年时间,他先后参与和完成了4个研究项目,还先后到东京大学、九州大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刚回国时,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科研团队,基本属于从零开始。学校给了一万块钱作为搭建科研平台的启动资金,我到学校设备处,用7000块钱买了仪器设备,就剩了3000块钱作为启动运转资金。”回想起当年的“穷酸”,向仲怀记忆犹新。
通过先后建立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推动学科建设,该校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研究队伍。
2003年11月15日,这一天,向仲怀及其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重庆市政府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科学家完成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然而在此之前,中国并不被看好。
2001年,由日本主导的国际鳞翅目昆虫家蚕基因组计划筹备会在法国里昂召开,8个国家的20多位科学家参会,可作为蚕桑大国的中国并未被邀请。
向仲怀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紧急启动了家蚕EST项目,完成了10万条EST的测序,超过日本的5倍。
随后,向仲怀带领团队与中科院北京华大基因组研究所联手,紧急启动家蚕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必须破釜沉舟拼一把。攻坚克难,苦战百天,终于,他们完成了家蚕基因组6倍测序计划,比日本的计划早了一年。
之后的许多年,向仲怀带领的中国蚕学研究团队又绘制完成家蚕基因组精细图、桑树和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图谱,巩固了全球领跑地位。
不仅于此,他们通过做桑树基因组测序,最终找到蚕桑产业发展的新途径,确立了“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根本方针,实现学科重建和产业重构,形成适应21世纪发展的崭新学科和产业。
“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实现了中国回归蚕业科学引领地位的梦想。如今,中国已是世界公认的蚕桑产业和科学技术中心。”向仲怀说道。
一辆车
跋山涉水的历程
从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到第2000万辆汽车下线,长安汽车始终锁定一个目标:“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5月10日,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第2000万辆汽车——长安UNI-K车型汽车在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正式下线,宣告长安汽车正式迈入2000万辆时代。
长安汽车是中国汽车历史上继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三家合资车企之后第四家破2000万辆的车企,也是中国首家突破2000万辆的中国品牌。
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长安汽车,发源于1862年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上海洋炮局,是中国近代工业先驱。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吉普车,就是长安生产的,由此也开启了长安与汽车的不解之缘。
当时没有钱,没有专用的机床、试验设备,要造出这样一辆吉普车很难。所需要的零部件,几乎都是工人们用铁锤等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敲出来,敲出来的车壳坑坑洼洼不平整。
为了让车壳看起来更美观,工人们在覆盖件上刮上厚厚的泥灰,等表面平整后,再刷上漂亮的草绿色漆。
重1150公斤,最大载重量440公斤,乘员6人;4缸4冲程气化器式水冷发动机,排量2199毫升;最高时速115公里,100公里油耗13.7升,最大爬坡度30度……
“长江牌”吉普车的下线,填补了中国汽车工业研发、生产领域多项空白,为长安在改革开放后的汽车生产阔步向前奠定了基础。
从军用汽车转身的长安,于1984年进入民用汽车领域,到2001年第100万辆中国品牌汽车下线,用了17年;从第100万辆到2014年第1000万辆中国品牌汽车交付,用了13年;从1000万辆到2021年第2000万辆中国品牌汽车下线,仅用了7年。
这一系列飞跃的数字,是长安汽车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品牌向新向上的实力彰显,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时代印证。
进入新时代的长安汽车,正在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目前,长安汽车已在重庆、北京、河北定州、安徽合肥、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和德国慕尼黑建立“六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并以每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
走进长安汽车两江工厂焊装车间,可见数百个机器人灵活地旋转、搬运、组装、焊接,在这里,畅销车型UNI-K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首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两江工厂冲压、焊接、涂装等环节的智能化程度已达到90%以上,可以轻松实现柔性制造、订单生产。
6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大会上,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示,全球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能源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能源发展成为企业必选项。
实际上,早在2017年10月,长安汽车就开启了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到2020年底,通过不断审视、迭代优化,已升级到4.0版本,提出打造“新汽车+新生态”产业公司的目标。
“未来五年,长安汽车将陆续推出26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他表示,“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殷殷嘱托,是长安汽车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一座城
科技创新的梦想
从山清水秀的西部槽谷到“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打造重庆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力量
5月27日,重庆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工建设。
作为国际上首次明确在时间尺度上提出两种探针相互耦合的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将充分发挥电子探针在空间尺度、光子探针在时间尺度的各自表征优势,重点解决先进制造、先进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调要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东衔中梁山、西揽缙云山、南接长江、北拥嘉陵江,因两山夹两江而形成的重庆中心城区西部槽谷地带,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所在地,这片山清水秀之地,如今已经科学味十足、科技范凸显。
一年多来,西部(重庆)科学城一直在跟时间抢速度——
科学大道一期完成总工程量的30%、二期已开工;科学会堂正在开展PPP项目招标,力争6月底开工建设;科学公园正在完善方案设计,一期下半年即将开工;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17个科创平台落地;联合微电子等135个产业项目签约……一大批项目加速落地建设,让西部(重庆)科学城日新月异。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项目加速落地建设的同时,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气高涨,创新生态虹吸力逐渐增强。
2018年10月注册成立、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的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广泛汇聚一流集成电路人才,团队规模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业领军人才8人,高端研发及工艺人才15人。
作为全国首个能实现硅基光电子芯片全流程封装测试的实验室,2020年5月,联合微电子中心已宣布面向全球提供硅光芯片流片服务,正在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推动重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打造重庆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力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围绕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出台了四个“金凤凰”10条政策,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重庆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重庆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进一步增强重庆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