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化金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 2020中新金融峰会在重庆开幕
重庆日报讯 (记者 罗静雯)11月23日,2020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峰会主题为“深化金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国内外金融领域的政商学界嘉宾“面对面”“屏对屏”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共商中新金融合作大计。
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新加坡人力部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等在开幕式上致辞。
唐良智代表市委、市政府,代表陈敏尔书记,向线上线下参加2020中新金融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欢迎,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重庆发展的关心支持。他说,近几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要求,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着力推进重庆与新加坡“点对点”金融合作,带动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面对面”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立足西部、辐射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中新金融峰会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标志性项目,是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金融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当前,重庆正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发展潜力大、合作机会多。我们将以本次峰会为契机,加大金融开放力度,更好发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纽带作用,推进市场互联互通,扩大跨境结算和投融资规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推进金融、科技、产业三方互动,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金融业态、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改革力度,优化金融法治和监管环境,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发展生态。期盼海内外金融界朋友与我们一道,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进重庆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共商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携手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走深走实。
杨莉明在线上致辞中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影响各国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增长,这让我们愈发认识到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中国连续10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经贸往来离不开更紧密的金融互联互通,高质量金融服务能促进贸易投资跨境流动。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新加坡正与重庆在跨境融资、贸易数字化、绿色金融、巨灾保险等领域加强合作。通过更加广泛的合作,新加坡与重庆两地将更好发挥双枢纽作用,带动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间的合作。随着区域间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陆海新通道”已成为新的贸易大通道,是新兴数字技术、金融解决方案的试验场,让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更具吸引力。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坚实基础,希望以本次峰会为契机,推进各方在金融互联互通领域深化合作,加强陆海新通道共建共享,进一步释放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长孟文能,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宣昌能先后致辞。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中国建设银行监事长王永庆,交通银行行长刘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周学东,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孙玮等先后作了主题演讲。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中央银行负责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视频演讲。
开幕式前举行了重点项目云签约活动。本次签约共签署项目46个、合同金额774亿元,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7家金融机构合力支持陆海新通道建设,市金融监管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发展投资公司、新加坡ICHX公司四方打造中新数字证券创新服务平台等。签约项目涵盖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跨境融资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带动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行长罗慧燕,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黄红元,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张金良,贵州省副省长谭炯,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苏宁,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刘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张文才,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李钧,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中国农业银行首席专家常亚峰,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盛和泰,市领导吴存荣、段成刚、刘学普、李波、熊雪、周克勤等出席峰会活动。
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新加坡及东盟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兄弟省区市有关负责人,国内外有关金融组织、金融机构负责人,国内外经济金融专家学者,市有关部门、区县负责人,在渝金融机构、企业、行业组织负责人等参加。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