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西部科学城 两地委员带来这些思考建议
2020-10-23 08:58:28来源: 重庆日报编辑: 付意菲责编: 冯钰颖

  原标题:川渝省市政协首次开展远程联合协商 共建西部科学城 两地委员带来这些思考建议

【要闻】共建西部科学城 两地委员带来这些思考建议

川渝省市政协开展远程联合协商重庆会场现场。记者 戴娟 摄\视觉重庆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要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以“一城多园”模式建设的西部科学城,是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和主战场。为助力两省市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10月21日,川渝省市政协首次开展远程联合协商,为双方协同共建西部科学城带来深度思考。

  会前,川渝省市政协围绕远程协商会主题开展网络议政,在双方门户网站和委员履职平台开设专栏、策划专题,引导两地各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建言献策、交流互动,共有670余人次参加,收到意见建议712条。

  会上,川渝省市政协委员以视频形式,围绕主题交流探讨。大家认为,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成渝地区肩负的新使命。川渝省市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站位高、力度大、举措实、阶段效果佳,相信在两省市党委坚强领导下,西部科学城建设定能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1 强化顶层设计 推动错位发展

  ●争取国家尽快编制出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财税金融、人才引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共建共享

  ●建立区域城市科技创新指导目录,坚持协作发展,减少低效重复投资和研发,力避同质化竞争,建设一批既有区域特色、又互补成链的高端、智能产业集群

  自今年1月以来,川渝省市携手,就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达成多项合作。

  4月14日,重庆市科技局与四川省科技厅签订《进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5月,全国两会上,川渝省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月,川渝省市政协协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小组成立,组长由四川省政协和重庆市政协主席担任。双方决定,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题,重点专题联合协商议政活动。

  几个月来,川渝省市政协委员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实地走访、调查摸底,交出了一批高质量“调研作业”。

  远程协商会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工商联主席陈放首先提议,成立西部科学城领导小组,设置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共建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尽快编制出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形成国家有关部委和成渝两地联合共建协议。

  在陈放看来,西部科学城要实现合作共赢,离不开顶层设计。他建议,双方要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打通行政壁垒,实现对外开放、生产要素、财税金融、人才引育、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策共建共享,形成系统稳定的制度体系。

  要在同频共振中发挥“1+1>2”效果,需要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陈放建议,可成立川渝发展决策咨询团,建立区域城市科技创新指导目录,坚持协作发展、错位发展,减少低效重复投资和研发。遴选科技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科创基地,优化创新能力梯次布局,按照优势互补、外溢承接的原则,推进“极核、基地、园区”融合发展。

  两地推动错位发展,力避同质化竞争,需要优化完善互补共进的产业布局。重庆市政协委员、九龙坡区政协主席郑和平认为,应按照产业互补、创新共促的原则,遵循“一城多园”的建设思路,加快制定成渝地区创新产业发展规划。

  具体来说,可以西部科学城为主阵地,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四川十大产业园和重庆九龙坡、南岸、璧山、江津、永川、荣昌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开发区为重要平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一批既有区域特色、又互补成链的高端、智能产业集群。

  2 共建共治共享 落实资金保障

  ●加快建设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建立长江、嘉陵江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制定西部科学城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推动两地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等

  ●两地设立战略发展资金,以支持西部科学城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与我国目前已建设的多个科学城相比,西部科学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区,两地相距300公里,协调发展难度不小。这就更要求川渝两省市在各项工作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在‘共建、共治、共享’西部科学城上下功夫。”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吴刚建议,川渝省市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加政策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共建上,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共建“轨道上的科学城”;围绕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科学设施、科学机构、科技人才、科技企业、科技金融、科技交易等,制定西部科学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走“科创+产业”道路,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融合。

  共治上,建立长江、嘉陵江等干流、支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标准;联合发布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守护好绿水青山;制定西部科学城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疫情、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共同打造“平安科学城”。

  共享上,推动两地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联手打造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医疗网络体系;建立跨区域康养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共同打造“康养科学城”。

  共建一流西部科学城,需要资金保障。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郝康理建议,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设立不少于2000亿元的战略发展资金,以支持西部科学城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3 健全服务体系 共促资源转化

  ●两地应将科技中介服务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个性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产业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的结合、创新潜力向实践的转化

  “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是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川渝两地科技政策和服务体系存在短板。”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沈光明指出,促进成渝地区科技资源聚集转化,就要健全完善精准专业的科技服务体系。

  在专题调研中,政协委员发现,成渝地区现有研究平台缺乏统筹谋划,科技服务不能发挥双向精准化职能,科研人员与市场缺乏衔接,亟需进一步健全精准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市场。

  同时,当前高校科研院所多以SCI论文及相关指标为学术评价依据,造成科研成果可转化率和实施率低。此外,科技服务专业化队伍不足和专业服务能力不强,相关政策支撑和保障也有欠缺。

  沈光明建议,两地应将科技中介服务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个性化”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让科技服务根据科研人员或团队的需求提供“量身化”服务,或针对企业需求,反向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开展“定制化”研发服务。

  他还认为,对应用研究的评价要突出市场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时,对原有的SCI论文评价机制不能一棒打死,指标设立要强调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民建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刘伟同样认为,川渝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引领型企业缺乏。他建议,在西部科学城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产业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的结合、创新潜力向实践的转化,构建区域空间的均衡分配。

  除科技资源共享外,刘伟还提出,川渝可共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金融平台,将科技企业需求和金融类机构产品风险防控要求相匹配,提升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合作发展,共同开展全国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等,打造国家级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4 部署基础研究 整合高校资源

  ●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发展,加强国家基础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

  ●以两地高校联盟为桥梁,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协同,整合资源,找准优势,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西部科学城建设,更需要高素质人才打头阵、当先锋、挑大梁。

  截至目前,全国42所一流大学中,成渝地区仅3所,占7%;95个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成渝地区仅10所。四川高校在数学、化学、基础医学、材料、交通运输、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4个学科优势明显,重庆高校在机械、电气、土木和生物学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但总体上看,成渝高校学科覆盖面较窄,发展不平衡。

  “成渝地区高校基础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原始创新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缺失,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难以形成对创新发展源头的持久支撑。”重庆大学副校长明炬说,围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科技源头创新供给“支撑力”,川渝高校迎来新机遇。

  明炬建议,川渝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瞄准国家有需要、川渝有能力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围绕信息安全及集成电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生物技术与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打造基础研究多元群落,超前规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发展,加强国家基础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

  同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为桥梁,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协同,整合资源,找准优势,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专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及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精准医疗、先进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打造特色学科群。

  成都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凯宁建议,设立以“中试研发+孵化器”为核心业务的跨高校中试研发机构。采用PPP模式,由“企业家”而不是“科学家”主持,保证中试研发机构的市场化导向,成为真正的新型研发机构,而不是成为高校现有研究机构基础上的“1000+1”。鼓励校地合作设立面向市场的“中试研发机构+孵化器”,使成渝地区科技存量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量。

  5 抢抓5G机遇 推动产业变革

  ●制定“成都、重庆两中心5G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成渝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全覆盖,打造5G网络建设标杆区

  ●部署双城交通要道沿线工业园区、重点城镇等5G网络,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战略,丰富5G应用场景,建设5G社会应用生态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在西部科学城建设中抢抓5G发展机遇,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据了解,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传统的信息高地,两地电信业务总量、网络、用户、投资规模约占西部三至四成。成都、重庆均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成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接入国际专线企业超600家。

  在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英眼中,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务实之举、当务之急。

  邢海英建议,制定“成都、重庆两中心5G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国一流的5G精品网络。实现成渝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全覆盖,打造5G网络建设标杆区。部署双城交通要道沿线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重点城镇、旅游景区5G网络,支撑成渝特色产业发展。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战略,分步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助力企业生产体系变革。

  同时,丰富5G应用场景,建设5G社会应用生态。

  在5G+智慧医疗方面,联合建设基于5G网络的远程诊疗系统,让成渝双城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向两地农村偏远地区下沉。

  在5G+智慧旅游方面,重点拓展VR实景体验、人机互动、旅游产品销售、游客服务等领域应用,助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在5G+智慧教育方面,推进教育普惠提质,助力两地教育一体化发展。

  在5G+4K/8K超高清方面,推动两地超高清产业高速发展,建设超高清产业高地。

  6 汽车产业转型 组建智造中心

  ●围绕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推动两地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龙头拉动作用

  ●研发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技术,抢占零污染汽车的战略和产业高地

  汽车产业是川渝支柱产业,由于汽车产业本身具有的高技术集成、上下游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其对两地技术、经济发展的龙头拉动作用巨大。

  重庆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罗明刚认为,目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产业革命关键时期,这必然带来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环境、电信、城市等深度融合,极大带动上下游电子信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等全产业链发展,预计规模接近10万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建设,与汽车行业智能化产业革命时机刚好形成深度的战略机遇契合。”罗明刚表示,川渝抓住西部科学城建设契机,围绕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推动两地技术、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龙头拉动作用。

  罗明刚建议,在川渝两地政府引导下,统筹规划,整合两地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开展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协调两地汽车产业园区建设和布局优化,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在基础技术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支持研发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技术,形成完整的技术和产业链,抢占零污染汽车的战略和产业高地。(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