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播放的专题片《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重庆抗疫纪实》,将大家带回到那段惊心动魄而又让人感动的战“疫”时间。
被口罩勒得生疼的脸、席地而眠的睡姿、湿透的防护服……这一个个场景,让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黄霞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面对病毒,全市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舍命相搏,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面对病毒,疾控工作者追踪溯源,阻断疫情传播;面对病毒,新闻工作者深入定点医院、基层防控一线,将那些乐观昂扬、饱含深情的瞬间定格……
他们,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一线医护人员:最美的天使
1月22日,黄霞第一次走进新冠肺炎隔离病房。“说不紧张,那是假的。”为了给自己打气,黄霞在微信朋友圈写了一句话:“我辈已躬身入局,势必要共渡难关!”
重庆首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蒋女士刚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时,病情比较危重,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变化快,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黄霞挺身而出,成为蒋女士的二级主管医生。
“没有经验可循,治疗难度大,感染风险高,医疗物资也紧张。”黄霞与同事们穿上防护服、护目镜、三层鞋套,每次整整6小时呆在病房,不能喝水,无法吃饭,更不方便上厕所。“等我们出来时,一身都是水,裤脚全打湿,眼睛与颧骨间留下两条被口罩压得发红的勒痕。”黄霞说。
2月19日,一场抢救刚结束,黄霞却因缺氧致急性脑水肿突然晕厥。黄霞已持续战斗20多天,医院下令强制她休息一周,但3天后的23日,黄霞又出现在了重症肺炎应急病区。她说:“大家都在忙,我哪坐得住?”
一位治愈出院患者感慨地说:“人们说星星很亮,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护士的眼睛。”黄霞在朋友圈回应:“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护目镜里的眼睛闪烁着向生的光芒!”
在那个危急时刻,还有很多像黄霞这样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
从大年初二起,重庆先后派出18批次医疗队、1636名队员驰援湖北。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遍武汉10余家医院,与新冠疫情近距离作战。他说:“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管护师简富琼为鼓励患者战胜病魔,在武汉方舱医院叠千纸鹤,传递最美好的祝福。
丰都县基层医生杜天勇尽管癌症恶化转移,仍坚守抗疫一线,他说“这点痛算什么,还是阻击疫情要紧”……
来自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重庆在全市设置48家定点医院和4个集中救治医院,集中122名专家资源,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对重症、危重症患者“一人一策”,对轻症患者及早实施医学干预。
正是他们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守护,才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病人,生动地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他们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看了表彰大会的报道,一位市民这样说。
疾控工作者:让病毒无处遁形
在环环相扣的战“疫”网中,疾控工作者是离病毒最近的群体之一。
“检测过程中,最危险的就是前处理环节。”渝北区疾控中心微生物科科长陈小凤解释,由于前处理环节需要使用旋涡振荡器,检验师对采样管开盖进行下一步处理时,很有可能就会通过气溶胶感染病毒,“所以,我们在进行这一步操作时,都要求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避免感染。”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我市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措施,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为此,重庆快速开展核酸检测,统筹调度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资源,核酸检测周期从2天缩短到6小时,检测能力从每天2000人份提高到20万人份。密切接触者、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来渝人员、发热门诊患者等8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社区防疫人员“适时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
除了病毒检测,疾控工作者还肩负着流行病学调查的重任,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一旦接到疑似病例报告,疾控工作者不分昼夜,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想方设法从多种渠道收集更多病例信息。
渝北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韦杰介绍,一天他在接到某医院报告有疑似病例后,火速赶往医院和患者家里,仔细搜寻涉及患者行动轨迹的细节;尽管回到单位时已是凌晨1点多,但他仍连夜和大家分析、判定密切接触者人员名单。“早一分钟将密切接触者找出来,就会少一个人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他说。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呼吸道与新发传染病防制科科长、流行病学博士宿昆连续两个多月在重庆近20个区县奔走,最多时一天接听100多个电话,累了就睡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连续40多天没回家;沙坪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科长张鑫带领团队24小时不间断检测,他的妻子也是疾控工作者,两人甚至无暇顾及家人;在国庆假期,渝北区疾控中心检验师马亚非仍坚守岗位,到集中隔离观察点为入境人员作核酸检测采样和消毒工作……
他们的默默付出,让病毒无处遁形,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为高效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先机。
新闻工作者:这场生死之疫的记录者
“镜头在前,危险在前,我亦在前。”在荣获全国新闻战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后,重庆日报摄影记者谢智强说了这样一句话。
2月13日,重庆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谢智强随队前往,开始了高风险区的“逆行”。2月22日,为了记录下更多感人细节、精彩画面与历史瞬间,他穿上隔离服进入方舱医院。因防护服密不透风,而他所穿的防护服又小一个号,护目镜绑在头上压迫了血管和神经,加上高强度的工作,谢智强工作一小时就产生恶心、想吐、头脑胀痛的生理反应。
“进一次病区本就不易,防护物资也不能随意浪费。”他毅然选择了坚持,一直在病区待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护目镜里的汗水完全阻隔了视线,他才走出方舱医院。
从3月17日起,谢智强独自拍摄、撰文、剪辑、配音的《战疫前线医护人员吐心声:疫情结束后,我最想……》系列人物报道陆续在重庆日报全媒体推出。该系列报道聚焦第8批重庆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医护工作者,用人物肖像和视频记录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共160个单人视频、160张单人海报、8个综合视频,目前总播放量已破3亿次。
除了谢智强,重庆日报记者杨骏、李星婷、陈维灯,华龙网记者周盈,以及重庆电视台记者在湖北采访期间,也记录下了一个个惊险而又让人感动的故事和瞬间。这些故事如同阴霾中透出的光亮,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