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走马百岁老人和她的百年老面
华龙网2018年11月8日6时05分讯(通讯员 周芮)11月初,重庆九龙坡走马镇灯塔村一农家小院里,满院子挂着的长长面条在地上留下漂亮的光影。101岁的邓开明老人穿梭其中,轻轻地抚摸着面条,对身边的孙女王朝素说:“可以收了。”
孙女王朝素54岁,麻利地拿起晾晒好的面条往屋里送,刀起面落,长长的面条被整齐地切短。邓开明老人小心地捧着面,用白纸一把把包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满院子挂着的长长面条 通讯员 周邦静 摄
“奶奶在这里做了一辈子的面条,对面很有感情。我们担心她的身体,不让她帮忙,而她平常却总爱来院子里转转,总想来帮忙。”王朝素说,老人耳朵不太好,但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腿脚都很好。
邓开明老人出生于1917年。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就在走马镇开了这家面坊,这也是当时该镇唯一的一家面坊。附近老百姓一日三餐所需要的面粉、面条都会送到这里来加工,他们用一斤麦子换回九两面,而面坊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
百岁老人和她的百年老面 通讯员 周邦静 摄
即便如此,能吃上面条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当时村里人普遍都很贫穷,吃不饱、穿不暖,累死累活三顿还没着落,哪像现在生活这样好,大家吃穿都不用发愁。”老人说。
开面坊也只是一个小营生,平日里很是辛苦。磨面、揉面全靠人力完成,一个小时也只能做二十多斤面条来,是个费时费力的体力活儿,而老人就是凭借着这门手艺,养育着12个儿女。
满院子挂着的长长面条 通讯员 周邦静 摄
今年62岁的王应棋排行老七, 他回忆说,因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常常一个人在面坊家里忙个不停,平日里非常勤劳,即便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也从没让家人饿着肚子。
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老人的几个儿女共同经营着这家面坊,也赢来了面坊发展的一个春天。
制作面条 通讯员 周邦静 摄
“村民们小麦产量提高,来面坊磨面、换面条的人络绎不绝。” 王应棋说,为此面坊还专门新建了两个麦仓,里面常年堆着上万斤小麦。
也是从这时开始,面坊用上了磨粉机,从手工时代逐渐进入电力时代,大大降低了劳动力,一小时就可以做出100多斤面条来。
满院子挂着的长长面条 通讯员 周邦静 摄
2003年,面坊交到孙女王朝素的手里,此时的面坊早已用上了和面机、压面机,每天五六百斤面条也能轻轻松松地做出来。而生活好了,吃上一碗小面已不再是稀奇的事。但邓开明老人的儿女们最爱的早餐依然是用自家的面条下一碗麻辣鲜香的小面,在外地工作的王朝素的女儿回家,也总爱捎上几把小面给朋友们带回去。
百岁老人和她的百年老面 通讯员 周邦静 摄
忙了一辈子的邓开明老人依然闲不住,总爱来面坊看看和面机里揉出来的面粉干湿是否合适,机器压出来的面块是否均匀,也爱在晒得满满当当面条的院子里转悠,这些细细长长的面条里,浓缩着老人一生的光阴,记载着近百年来的时代变迁。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