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首页>重庆频道> 滚动>正文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3月1日抵京 今年全国两会他们关注啥

2018-03-02 13:52:21 | 来源:重庆日报 | 编辑:高爽 |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昨抵京 今年全国两会他们关注啥?

  3月1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抵京,准备出席即将于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共2158人,其中,住渝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共33名。新任委员18人,继任委员15人;中共党员8人,非中共党员25人;民主党派成员19人,妇女9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2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1人。这33名委员中有10名省部级领导。另外,由军队产生的一名陆军军医大学的委员参加市政协组织的活动。

  为了参加此次全国两会,委员们前期通过各种方式调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精心撰写提案,进行了充分准备。“政协委员履职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连续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彭静表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思考探索,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必要途径。

  今年全国两会,委员们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将提交哪些重点提案?重庆日报记者采访部分委员并进行了梳理。

  发展

  不少来自企业界、经济界的委员关注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很多具体难题,尤其对于民企而言,到底是先转型再升级,还是先升级再转型,这就是一个选择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华表示,他将针对民营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难,提交提案,呼吁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有条件的民企进行“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以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转型升级。

  “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但投资效率不高;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经济产出效应不高,税收收入偏低;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约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温涛就突破制约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提出提案,建议精准实施产业政策,同步提升经济增长的“量”与“质”。

  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很多委员准备就食品安全、扶贫、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提交提案。

  教育是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今年的关注重点。他说,教育历来受关注,今年他将提交关于进一步完善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建议,希望通过定向师范生政策,能够缓解农村尤其是偏远艰苦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为充实相关区域教育力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作用。同时他也建议今后学校可考虑通过教师再进修计划,推动学校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部分地区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均衡,影响了城乡教育公平与质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黄燕苹作为新委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呼吁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经费倾斜力度,以共享为重点,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刘文贤今年提交了一份关注老百姓民生的提案,呼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今天,构建新时代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他建议国家要加大对人口老龄化国情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孝道文化纳入全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关于孝道和敬老的规定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用法制的力量保证和促进孝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全面实施。

  生态保护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何建设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将重庆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基础和屏障。但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面大、基础设施差、人地矛盾突出,在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准备提交关于加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提案,建议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生态保护地区产业投资禁投清单政策,强化投资政策分类指引、土地资源分类配置、资源分类保障和资源环境分类约束,促进产业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和集群发展。

  连续担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今年将持续关注长江生态屏障的建设。他建议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长江上游地区林地、森林、湿地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同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综合治理,推进沿江消落区治理,加强矿山、水能、林业、湿地、旅游等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记者 戴娟 李幸)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