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即将消失的技艺 手编棕扇
采集棕叶。
摇着扇儿拉家常。
看看是否对称。
雏形初具。
检查编制环节。
编制棕扇。
夏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居委,村民龚节宣在家中编织棕扇。
龚节宣的家位于蒲花居委半山腰,海拔700余米,生态植被良好,野生棕树较多,一直有利用棕叶手工编制棕扇的传统。
今年62岁的龚节宣,从10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棕扇编制技艺。据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有近100人编制棕扇,技术熟练的人一天就能编制10余把,每把售价0.25—0.3元,成为那时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做棕扇,首先要采集棕叶,采回后用开水煮,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选在气温30℃以上的晴天,连续3天曝晒夜露,等棕叶变白了,就可以编扇子了。
“编棕扇很有讲究。”龚节宣说,编的时候需经纬交错,手脚并用,脚要踩实,手劲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扇子才结实、耐用、美观。
“身子一晃就生风,祛暑降温建奇功。待到九月秋风起,身居旮旯无怨声。”这首诗就是人们对扇子功用的生动描写。
如今,随着电风扇、空调等电器设备的广泛应用,手编棕扇需求量下降,再加上当地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棕扇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手工技艺变得越来越稀有。(文/图 通讯员 张益明)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