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1-10-26 09:04:18来源:重庆日报编辑:胡明珠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开发布。《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这对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有何重要意义?重庆将如何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总体上来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着眼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需要,立足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0月25日,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对《规划纲要》进行解读时表示,这将进一步增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有利于优化全国科技创新版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作为成渝双核之一,重庆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四个方面下功夫,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需要集中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许洪斌表示,立足形成国家科技资源战略大后方、战略性产品开发策源地、“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枢纽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区,我市将重点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生命、信息、材料、空天等重点科学领域发起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打造原始创新集群和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目前,以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无线能量传输与环境影响科学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分子病理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加快创建。未来,我市还将吸引更多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汇聚更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团队,瞄准突破性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开展更多高水平创新活动,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近年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稳步发展,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启动建设,引进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建设研发机构37家,签约引进30余个科技创新项目、总投资900亿余元,引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局良好,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西部(重庆)科学城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5%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许洪斌表示,根据《规划纲要》,重庆将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争取国家实验室及其基地布局,夯实智能产业、生物医学发展基础。按照“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突出区域协同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在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许洪斌表示,根据《规划纲要》,我市将从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入手。

  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方面,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高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整合行业创新资源组建研究院和创新联合体,已成立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引进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103家,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42家,其中高端研发机构57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测检验平台,目前科技部已批准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和我市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川渝科技创新联动机制,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共同出资联合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川渝科技部门共同出资、联合实施科研项目45项。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建成上线,整合开放大型仪器设备14090台/套。共享科技专家8000余名,推动“天府英才卡”“重庆英才服务卡”8项服务内容对等互认。

  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着眼于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我市实施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出台《重庆市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实施细则(试行)》,为新增来(留)渝博士提供稳定科研项目支持;优化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制度,为806名外国专家办理来华工作许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科技成果转化“24条”,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改革技术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出台财税金融政策“30条”,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支持通过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等方式,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许洪斌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按照《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逐步显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到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基本建成。重庆整体创新水平力争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步入全国先进行列。(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