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首页>重庆频道> 旅游>正文

铜锣山矿坑“变形记”

2017-07-10 09:25:45 | 来源:重庆日报 | 编辑:高爽 | 责编:石丽敏

  

【行游巴渝图文】铜锣山矿坑“变形记”

6月21日,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一名游客正在用手机记录美景。记者 谢智强 摄

  喜爱摄影和旅游的人,大多都知道重庆有一个“网红”景点。

  它位于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是一个矿坑遗迹。整个遗迹呈盆地状,四周绝壁环绕,中间有一潭小湖。因为水面碧蓝澄澈,还会随光线、季节变化呈现不同色调和水韵,被网友们称为“重庆九寨沟”,也叫它矿山公园。每逢周末就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摄影、野炊、戏水……

  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光秃秃的废弃矿坑。

  矿山开采

  石壁村留下累累“伤疤”

  铜锣山曾是重庆重要的灰岩采石基地,高峰时期,这里的采石场超过百家,年产值数亿元。石船镇石壁村位于铜锣山内,灰岩开采业曾红极一时,是当地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灰岩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石壁村的田地因此被损毁,植被破坏严重,整个村看起来都是“光秃秃”的。同时,灰岩开采还造成粉尘飞扬、道路坑洼,废坑绝壁比比皆是。

  2012年,渝北区禁止了铜锣山内所有的矿山碎石开采工作。但矿山开采所留下的“伤疤”,依旧隐隐作痛。

  没了灰岩开采,石壁村村民便没有了收入来源。同时,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石壁村的土地已无法种植农作物,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或以贩卖家禽为生。一时间,曾经辉煌的石壁村,成为了一个各方矛盾激化、安全隐患突出、土地利用率低下、村民就业困难的地方。

  环境恢复

  石壁村柳暗花明

  2013年起,铜锣山矿山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力求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耕地。

  此时,开采业褪去后的铜锣山变得不再喧嚣。环境恢复后的矿山遗迹逐渐变成了风景——41个露天矿坑呈珠状镶嵌在铜锣山间,其中10余个矿坑因雨水汇集沉淀,形成了坑塘湖,不乏有“七彩池”“心型池”等景观。

  2015年,有爱好摄影和探险的网友发现这里,并将照片发至社交软件,“重庆九寨沟”开始走红于网络。

  这一事件引起了项目负责团队的注意。他们开始思考:在对矿山进行修复治理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旅游价值,不是一样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他们设立了一个目标:把铜锣山矿山区域打造成为一个“国家级矿山公园”。

  2015年,铜锣山矿山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整个工程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土石方场平工程、绿化工程、道路工程、坡面清除危岩工程、采矿影响区农业开发利用工程等方式进行。

  一期治理工作于去年底全部完成,共整治恢复低效生产力耕地280亩,恢复可供利用建设用地149亩,整治恢复绿化景观用地99亩。

  整治后,曾经的废渣堆、废弃无水矿坑变得绿草茵茵,高低错落,成了“重庆九寨沟”外的另一种风景。同时,石壁村的乡村通路也全部硬化,市民前来观光更加方便。

  “矿山治理和后期维护都需要人手。村民可以在这里务工,不用跑出去赚钱。”石壁村党总支书记曾德健说,矿山治理还恢复了村里的耕地,农民可以在自家田地里种菜,这也成为了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为治理,矿山遗迹也开始发挥经济价值。曾德健透露,到了周末,矿坑遗迹每天游客量有4000-5000人,带动了村民们的农家菜、农产品销售。“矿山关闭后,村里人均年收入降至2000-3000元。通过治理,如今村民收入能有1万元左右。”曾德健如此表示。

  依托公园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下一步,渝北区还将规划建设矿山公园配套项目,如儿童地质科普体验馆、矿山观光走廊、动漫儿童乐园、康体郊野公园、巴渝民宿项目等配套设施。石壁村则会依托这一公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照这个趋势,今后乡村旅游业将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村民们的收入还将大幅度提高。”曾德健说。

  铜锣山只是我市在矿山生态治理上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从2013年起,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对全市废弃或关闭矿山开展调查发现,全市废弃或关闭非煤矿山共792个,废弃地面积约25950亩。

  对这些废弃矿山,我市坚持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发展等相结合,通过实施生态修补、环境恢复、治理清除安全隐患、废弃矿区土地综合利用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和利用规划。

  5年来,市国土房管局重点开展了万盛等16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约3400公顷。通过恢复治理,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耕地将得到复垦,路网沟渠将得到完善,会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记者 杨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