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大桥桥头
B 提档升级 彰显“母城”气质内涵
一座宜居的城市,必然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如此,城市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鲜活,人与城市的关系才会更加亲密。
在城市管理中,如何尊重历史文化,如何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市井气,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渝中区以留住“母城”记忆来谋篇布局城市园林管理工作。
渝中的老公园,几乎个个都有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有的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公园地理位置绝佳、历史文化厚重,市民和游客既可感受老重庆的慢生活,又可品味“母城”文气。
今年以来,渝中区城管局对公园改造提升中,以匠心挖掘保护“母城”文化,提升城市品质,正让一个个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公园“活起来”,让“母城”文化亮起来。
从解放碑南行500米,坐落着建成近90年的重庆第一座市民公园——人民公园,整座公园是文保单位中央公园旧址。乾隆年间,“巴渝十二景”之首“金碧流香”说的就是人民公园所在地。及至近代,重庆官方、民间文化活动多在此举行;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文化名人,到公园聚会,于长亭茶馆喝茶聊天,寻找创作灵感。
今年6月,人民公园完成了首次全面提档升级,面积从9000余平方米扩大到13000平方米。在此期间,结合多方征集的意见建议,渝中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到公园“马路办公”,现场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如今,人民公园内辛亥革命纪念碑、消防纪念碑、九三学社成立纪念碑等已进行重点保护,中山亭、丹凤亭得以复建,也打造了具备小型音乐会等集体活动的设施。
同时完成提档升级的还有枇杷山公园。枇杷山公园解放前为当时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的私人宅院,名为“王园”。解放后,重庆市委曾临时在此办公。
通过改造,枇杷山公园恢复了红星亭、红楼、亭廊建筑风格的历史记忆,道路管网下地使园区空中视角更加清晰,新增庭园灯照亮了夜间休闲之路,水循环设施点缀公园功能靓点,园内植物配置更趋合理,四季花香。
“在改造中,公园里的大树一棵不动,还特地把部分林下空间作了退让,留给市民更多的活动空间。同时,采用防腐木替换花台瓷砖,市民有了更多坐的地方。”枇杷山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公园还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王陵基公馆整体结构进行修缮,作为唤醒历史记忆的恢复。未来,这里将以文创、书画展示交流的形式开放,把原来的故事“讲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