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首页>重庆频道> 要闻>正文

新基建 重庆怎么抓

2020-04-01 17:33:42 | 来源:重庆日报 | 责编:冯钰颖

  原标题:新基建,重庆怎么抓

  疫情之下,新基建正炙手可热,成为新一轮“风口”。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以新基建把握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重庆机不可失。

  3月30日,市委书记陈敏尔深入我市开发区和企业调研时强调,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国家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是当期稳增长、长远促发展的有力举措。

  对于重庆而言,新基建究竟怎么抓,到底有何优势?这些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一般而言,新基建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庆有自身的优势,关键要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重庆5G建设加快进行。作为全国首批5G规模组网和应用示范城市,重庆现已建成5G基站1.27万个,今年还将建设至少3万个。以两江新区为例,今年将新建5G基站3000余个,覆盖8个街道、三大工业园区和保税港主要区域,带动新区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这是重庆扩大智能化应用的基础。

  特高压电网建设也有“大动作”。今年6月即将开建的白鹤滩—江苏±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重庆段,将依次途经永川、江津、綦江、巴南、南川、武隆、彭水和黔江8个区县,线路长度约329公里。正筹划中的川渝电网1000千伏交流电特高压输电线路,线路总长度达680公里,投资约210亿元,建成后能增加四川向重庆送电容量800万千瓦。

  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重庆也铆足了劲。目前,重庆已营运轨道通车里程329公里,在建线路192公里。至2022年,重庆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线路里程有望达到“850+”,2025年将达到“1000+”,构建起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去年重庆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后,加大推动数据资源全方位应用。重庆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实现市级共享数据突破3500个大类,让重庆数据共享开放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此外,重庆正在紧锣密鼓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目前,重庆市拟认定重庆智迅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迅工厂平台”等118个项目,作为今年首批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预计到2022年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发展格局,培育3-5个国家级服务平台,建成20个以上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业平台。

  同时,重庆还将继续提升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带动作用。3月10日,科技部已正式批复支持重庆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研发部署力度,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加强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硬件、机器人等产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传统工业基地改造升级中的作用。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方面,重庆将在机场、火车站、政府公共机构等区域,按车位比例配建充电设施。主城区公用快充桩今年将超过2000个,2022年超过4000个。

  前不久,市住房城乡建委还提出,全市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标准体系争取在2025年基本建成,让物联网在城市排水、城市路网、公共停车场、城市管网、市政消火栓、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大手笔构建“万物互联”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体系,让智慧城市越发触手可及。

  统筹谋划、凝聚力量,重庆正抓紧落地实施一批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不过应当看到,重庆发力新基建,也存在短板。目前,重庆涵盖技术、应用、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口还较大,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重庆“芯屏器核网”产业集群仍需壮大,推动数字经济补链成群是当务之急,要继续着力提高本地配套率,积极拓展产业链、稳定供应链。

  新基建就是新风口!重庆应抢抓国家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机遇,用好疫情催生的市场机遇,用新理念新思维推进工作,着力补齐新基建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