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首页>重庆频道> 专题>正文

加快生物降解地膜推广 形成多方联动格局

2017-12-21 16:32:59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编辑:高爽 |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废旧地膜影响持续加剧 “白色污染”治理业内人士提出新思路 加快生物降解地膜推广 形成多方联动格局

  近年来,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残膜的“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一些业内人士对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寄予厚望,表示加快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全国推广有助于破解“白色污染”难题。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逐渐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中推广应用,这一技术使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被人们誉为农业上的“白色革命”。

  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

  残膜治理迫在眉睫

  在我国,地膜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覆盖作物种类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棉花、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这一“白色革命”对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开始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从新疆最北部阿勒泰草原,到冰山林立的帕米尔高原,覆膜播种技术迅速为当地大多数农民所掌握。至2015年末,新疆地膜覆盖面积已达5735万亩,年使用量28万吨,成为国内地膜覆盖种植面积最大、地膜用量最多、普及率最高的地区。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我国地膜覆盖面积约3亿亩,每年使用量超过120万吨,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地膜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传统农用塑料地膜材料主要是聚乙烯(PE),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据统计,我国农田每年会新增20万至30万吨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使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破坏生态环境。

  在新疆棉花主产地之一的石河子市,棉农王高音在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采棉后,开始第一遍翻地搂膜。最近五年里,棉农越发意识到回收残膜的重要性。“每年至少要在棉花采收后和开春播种前搂两遍膜,否则播种在地膜上作物难以成活。”王高音刚刚采收完150亩棉花,准备在入冬前犁一遍地,将大块残膜回收。这一工作在开春播种前还需再重复一遍,将小片残膜回收,这比此前每亩需要多花费至少13元。

  “尽管冬天搂了一次,但每年开春前还能回收至少一尿素袋的残膜。不用地膜就没有产量,但用了以后污染很大。”王高音也曾因为残膜而绝收。他告诉记者,从前并不知道残膜需要回收。“那两年棉花成片死亡,起初以为棉田遭遇病害,后来挖开根茎才发现将种子播在了残膜上。”王高音说,直到最近五年,棉农们才开始实行残膜回收,有意识地回收残膜。但即便如此,由于农用地膜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次品地膜的回收率还不足五成。

  由于传统PE地膜使用废弃后难以彻底回收,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30多年来的重复使用使新疆农田积累了大量的残膜,残膜污染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破坏了土壤结构,危害了农村生态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底,新疆每亩农田残膜留量尚有12.4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测定,播在残膜上的种子,烂种率可达6.92%,烂芽率达5.17%,减产量为12%左右。此外,残膜碎片可能与农作物秸秆和饲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误食后造成肠胃功能不良甚至死亡;漫天飞舞的残膜影响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等。总之,地膜残留已给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然而,随着高新节水技术在新疆的继续推广普及以及增产增收的利益驱使,使用地膜的农田还在逐年增加,治理“白色污染”显得愈发紧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决定向“白色污染”宣战,出台了一系列残膜回收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大量超薄膜仍被使用到农业生产中。残膜不能完全回收的现状和不可降解的特性制约了农业“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根治。

  生物降解地膜成本高、

  推广难度大

  由二元酸和二元醇聚合而成的聚酯材料,经吹塑生产的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废弃后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生物分解,其降解原理是表面被微生物黏附,微生物以聚酯中的有机碳为营养碳源,在酶的作用下,高分子被分解成分子量较低的碎段,碎段被微生物吸收或消耗,经过代谢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水、矿物盐和新的生物质,完全被自然界消纳。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研发水平领先的国家之一。”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介绍,从新疆、云南、内蒙古、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多种农作物对照试验结果来看,生物降解地膜和传统聚烯烃地膜相比,经农艺措施配合,不但同样起到保温、保墒、增产效果,还可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条件下根据特定作物的生长需要设计控制降解速度,从而使日趋严重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PE膜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降解,是造成农业土地‘白色污染’的根源,是看得见的污染;添加型部分降解地膜是不完全降解,崩解成薄膜碎片无法捡拾,是看不见的污染。”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丁建萍介绍,蓝山屯河公司201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生物降解膜用树脂,开展共混吹膜技术研究,并先后在新疆等全国14个省市试验,效果良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