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首页>重庆频道> 文化>正文

重庆图书馆 书韵流芳七十载

2017-12-04 15:22:06 | 来源:重庆日报 | 编辑:高爽 | 责编:石丽敏

【文化 图文】重庆图书馆 书韵流芳七十载

图书馆新馆全貌。 (重庆图书馆提供)

【文化 图文】重庆图书馆 书韵流芳七十载

“物华天宝 书韵流芳”——重庆图书馆建馆70周年特藏文献暨保护成果展现场,近百本古籍善本集中亮相。

【文化 图文】重庆图书馆 书韵流芳七十载

观众正通过展板了解重庆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文化 图文】重庆图书馆 书韵流芳七十载

《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

【文化 图文】重庆图书馆 书韵流芳七十载

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书籍。

  核心提示

  古籍文献2.3万余种

  入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17种

  抗战报纸580余种

  抗战版图书2.7万余种

  抗战时期期刊2800余种

  联合国出版物30万余种

  重庆图书馆的前身为1947年设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当时中国仅有的五个国立图书馆之一。重庆图书馆历经7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馆藏文献460多万册(件),数字资源80TB,并已形成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力的民国时期出版物、古籍线装书、联合国资料三大馆藏特色。

  重庆图书馆从建馆之初就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地方文献体系,主要收集有重庆及四川各地的方志、图书、报刊、族谱、乐谱、书画等各类地方文献。

  重庆图书馆设计项目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评选的“2009年图书馆设计奖”。为文化部评定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文明单位。

  镇馆之宝首次公开亮相

  洒金的蓝色封面,虽历经800余年仍清晰可见。翻开泛黄的书页,每页10行笔画刚劲、字硬如骨的小字墨色依然鲜艳。展览现场,一本蓝色的小册子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这是印刷于南宋时期的《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共20卷,14本,395页,由宋代史学家吕祖谦编辑,是对八十卷《隋书》进行删节后的精读本。”重庆图书馆研究员王志昆介绍。

  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重庆图书馆收藏的这套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类似于今天的口袋书,“这是首次公开展出。它的开本只有A4纸的一半,在古代又被称为‘巾箱本’,主要是让古人在远行或赴考之时,能把此书放入日常存放头巾或零碎杂物的小箱箧中,方便随时阅读,由于上面还刻有“吴兴刘氏嘉业堂”等收藏大家的印章,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除此之外,一份在清乾隆二十八年所写的殿试试卷也让不少市民驻足。这是与张问陶、彭端淑合称为“清代蜀中三才子”的李调元所作。

  只见这份考卷上工整地写着李调元对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有关问题的认识。整篇试卷的字十分工整,如同印刷出来的一样。“这样的字也体现出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的严格要求。”

  王志昆说,在古时的科举考试中,考生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根据考试题目阐述自己的看法,还不能在答卷上出现任何的错别字、污迹和印记,否则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清代的科举考生们完成的殿试卷,统一存入内阁大库。然而经年累月,随着改朝换制,加上看管不善,不少殿试卷要么被吏役偷走,要么被虫鼠吃掉。“目前国内对于清代殿试卷的收藏,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以外,成规模的尚不多见。正因为如此,重庆图书馆所藏殿试卷则显得弥足珍贵。此批殿试卷数量庞大、跨时长久、地域广泛,保存比较完整,在全国实属罕见。”

  “此次展出的古籍只是我们馆藏文物的一小部分,也是首次对公众开放。”王志昆表示,作为我市最大的公立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自1947年成立以来,收集古籍文献、抗战文献和联合国出版物一直是重庆图书馆的重点基础工作。据统计,重庆图书馆珍贵的馆藏包括:古籍文献23000余种,其中入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17种;抗战版图书27000余种,抗战时期期刊2800余种,抗战报纸580余种;联合国出版物30万余种。

  捐了4083册藏书的神秘人是谁

  “能拥有这么多的宝贝,离不开市民的慷慨馈赠。”王志昆表示,早在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成立之时,就成立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除了靠接收原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捐赠图书、与国内外各图书馆进行交换等方式获取了一大批古籍善本和抗战文献外,个人的捐赠也是重庆图书馆获取古籍的重要来源。“在那之后,也不断有市民向我们捐献图书,为记录他们的义举,我们还准备了专门的‘图书清册’,记录下他们的名字。”

  在这之中,有一个神秘的捐书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那是1951年3月9日,一位女子来到了位于两孚支路(今两路口)的西南人民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前身)。但她却并没有在阅览区停留多久,便来到办公室,告诉工作人员,她要捐赠包括《史记》、《前汉书》、《廿四史》、《资治通鉴地理今释》、《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资治通鉴》在内的一批图书。

  捐赠完图书后,照例要登记姓名。

  “就写刘老太太好了。”老人回答,等工作人员在清册(专门用于登记捐赠人姓名的)上写完后,这位女子又把它拿回去,写了几个字后又把清册还给工作人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位工作人员在清理旧书之时发现了这本清册,刘老太太四个字后面的括号内赫然写有三个字:刘伯承。王志昆回忆,这位刘老太太究竟为何人,为何捐赠这批图书从那时起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经过多方查找,谜底在上世纪80年代揭晓,“1982年,刘伯承的三儿子刘蒙访问重庆图书馆,亲口证实这批图书为刘伯承所有。”王志昆说,“而这位神秘的‘刘老太太’也被推测为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从时间上看,她所捐赠的图书是重庆解放之后,刘伯承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时所读之书。

  “后来我们才知道,除了3月9日,早在那年的2月3日,汪荣华就曾向图书馆捐赠了一批图书,加上她第二次捐赠的图书,她总共捐赠4083册图书。

  “汪荣华只是众多捐书人中的一员。”王志昆说,已故藏书家李文衡曾向重庆图书馆捐赠了包括《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在内的4万多册古籍,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家属则向重图捐赠了84份清代试卷,革命家杨沧白的家属同样向图书馆捐赠了《吴梅村诗集》在内的7000余册古籍……

  特藏文献中心让古籍活起来

  70年的历史,让重庆图书馆拥有了丰富的馆藏文献,那么重庆图书馆又是如何保存这些馆藏文献的呢?

  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整齐地摆放着6组特制书架,一本本早已泛黄的书籍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工作人员带着手套,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这些书。

  在书架下面,都铺着滑轨。要打开哪一列、哪一节书架,在触摸显示屏上直接输入列号、节号,轻触“打开”键,所选定的书架就会自动平行打开,数万种珍贵古籍和抗战文献就静静地躺在柜子里,向来往之人述说着它背后的历史……

  当重庆日报记者进入特藏文献中心之后,看到了上述情景。仔细端详后,重庆日报记者还发现在靠窗的位置,还摆放着几台持续运转的控温控湿设备,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显示屏表明,这里的湿度为56%,温度为20℃。“古籍和抗战文献的存放对温度和湿度有着很高的要求。”王志昆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里的温度常年控制在16℃~22℃,湿度则在45%~60%之间。

  “从我们建馆开始,就相当重视对这些珍贵文献的保护。”王志昆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就投入专项资金,在重图馆内修建了专门的文献中心,并在里面安装了空调,从而能更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文献。

  此外,重庆图书馆还在2008年成立了专门的古籍修复中心,累计修复明刻本《汉魏丛书》、《大戴礼记》等各类善本古籍300余部,另外还修复装裱字画若干幅。

  即使和全国其他图书馆比起来,重庆图书馆的文献保护也走到了前列,“今年8月,我们率先出版了《重庆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对馆藏的2.3万余种古籍文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我们还让古籍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拜国内知名古籍修复专家赵嘉福为师,向他学习传拓、碑刻的修复技术,从而能更好地保护珍贵古籍。”

  “重庆图书馆修建特藏文献中心,对这些文献进行保护,体现了该馆的文化担当。”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表示,作为地方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是该馆应有的责任,相信通过重庆图书馆这70年孜孜不倦的梳理挖掘,这些珍贵的善本古籍将不会束之高阁,而会变成重要的文化资产,为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任竞看来,对这些珍贵文献进行保护,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措施让这些文献为今所用,成为文化教材,从而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让他们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任竞表示,重庆图书馆未来不仅会对特藏文献中心的硬件进行升级,通过采取防虫防潮防霉变等措施让馆内珍贵文献得到妥善保护,还会进一步加大对古籍保护人才,特别是古籍修复人员的培养工作,以更科学、更谨慎的修复方式和态度,做好破损古籍修复工作。“同时,我们还会继续深入实施馆藏文献数字化工程,真正做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籍,保护古籍。”

  大事记

  1945年5月

  为纪念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出的卓越功勋,表达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对他关心、支持、帮助中国抗日战争的感激、怀念之情,在1945年5月18日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第17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交“筹设罗斯福图书馆”的议案。

  由此开始,“罗斯福图书馆”的建设正式迈上议程。

  1946年5月

  受国民政府指令,由教育部牵头在南京成立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9月5日,罗斯福图书馆馆址决设于重庆。

  1947年4月

  用8000万元重新设计修缮的三层楼大厦竣工。

  1950年4月

  罗斯福图书馆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

  1950年8月

  正式开馆,后经核定更名为“西南人民图书馆”,地址定在两孚支路罗斯福图书馆原址。

  1955年5月

  经四川省文化局同意,将当时的“西南图书馆”与“重庆市图书馆”“北碚图书馆”合并,成立新的“重庆市图书馆”并于1955年6月1日正式开馆,总部馆址移至枇杷山神仙洞街202号。

  1983年5月

  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两路口新馆落成。枇杷山馆区作为读者查阅文献资料中心,开展阅览及社会科学参考咨询工作。新馆作为读者活动中心,开展图书流通、阅览、外借以及自然科学的参考咨询工作,更多开放窗口为市民服务。

  2007年6月

  投资3亿、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庆图书馆新馆在沙坪坝区落成。重图新馆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成横向的“U”字形状,分东厅、西厅、报告厅三大部分。有阅览座位3000个,信息点1500个,馆内无线局域网全覆盖。

  2009年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免费开放。打造了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开通重庆数字图书馆,研发了掌上“两微一端”,并且将馆藏抗战文献全部实现数字化。

  2014年

  在国内首创3D抗战文献数字图书馆。

  2015~2016年

  在西南地区省级馆中率先实现免费开放,接待人数首破百万。2015年接待人数突破210万,全年书刊外借27万人次、85万册次(含通借通还)。2016年上半年,累计办证读者已超过30万人次。

  2017年

  开设24小时城市书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熊明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