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铜梁|两江新区

丰都|垫江|武隆|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荣昌|开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万盛 

首页>重庆频道>渝情渝景>正文

重庆:做好“减法”“加法” 重现山清水秀

2020-05-07 08:56:35 | 来源:重庆日报 | 责编:冯钰颖

  原标题:做好“减法”“加法” 重现山清水秀——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报道之二

【焦点图】【渝情渝景】重庆:做好“减法”“加法” 重现山清水秀

  4月26日,生态修复后的缙云山黛湖,如镶嵌在山中的翡翠。(本组图片均由记者万难摄)

【焦点图】【渝情渝景】重庆:做好“减法”“加法” 重现山清水秀

  环卫工人在黛湖岸边清扫人行道(摄于2月28日)。

【焦点图】【渝情渝景】重庆:做好“减法”“加法” 重现山清水秀

  4月26日,市民在黛湖环道上散步休闲。

  ■在综合整治中,我市除了通过拆违、搬迁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做“减法”,还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结合缙云山的地理、气候、水环境和植物生长,对拆除、搬迁后的地块开展生态修复,为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做“加法”

  ■目前,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7.7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花木近90万株,让“主城绿肺”重现山清水秀

  “这两年,黛湖的‘情绪’在慢慢变好。”近日,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山腰的黛湖边,北碚“土著”、网名“城宏”的摄影发烧友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虽然这只是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一汪湖水,但黛湖会向懂她的人吐露心声:在周边经营场所多、生态“压力”大的时候,湖水褐中带黑,像阴沉着脸。

  如今,随着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排污清零之后,黛湖早上是恬静、深沉的孔雀蓝,白云与鸟影从湖中掠过;正午时分,阳光在祖母绿的湖面上洒下点点跳跃的金光,像一串串悦耳的笑声……

  北碚区黛湖

  颜值更高 “内涵更深”

  上个世纪30年代初,黛湖所在地还是一片深洼。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见此地奇特优美,便拦谷建坝,黛湖也成为我市第一座重力坝水库。由于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生长着130多种藻类,被称为“藻类基因库”。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始发展农家乐。黛湖周边先后建起了云登酒店、金湖湾度假村等4家经营场所,共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有床位近300张。随着这些经营场所规模的逐年扩大,黛湖的生态受到极大的破坏。

  “这几家经营场所到了夏天会抽取湖水作为普通生活用水,导致水位下降,有时会将一些污水排入湖中,这也是湖水一度变成黑褐色的原因。”北碚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介绍。

  随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在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今年黛湖附近的4家经营场所被整体拆除。

  在已拆除建筑的湖边,水生美人蕉、香蒲正在拔节生长;湖岸上,通过覆土建成的花境里,粉红色的美女樱、紫色的石竹花、金边的墨绿剑兰等花草,将绿荫中的湖畔装点得生机勃勃;在蓝色的人行便道上,不时有游客拍照留念。

  “经过整治后的黛湖,恢复水域1.8万平方米。湖岸、湖中累计种下86种乔木、灌木、水生植物、花茎植物,面积达到2.9万平方米。”吕玉春自豪地介绍:“现在的黛湖不仅颜色变美了,而且湖水比同期高1米左右,生态涵养功能更为明显。”

  北碚区是综合整治工作任务最重的区。该区请专家制定黛湖、马中咀、雨鸣涧等5个区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方案,种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65.6万株,修复保护区内及周边生态50.4万平方米,进一步增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绿肺”效应和天然屏障功能。

  沙坪坝区青木关镇

  为曾经的矿山“疗伤”

  最近,一辆辆载满腐殖土的大卡车不断进出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四楞碑村。当地政府为了修复已关停矿坑的生态,在采石场铺上一层厚厚的腐殖土,并根据村民意见栽种经济林木。

  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志勇上门向群众征求意见时,53岁的村民邱远模选择种桃树:“我要种水蜜桃,春天看花,夏秋摘果,想起就安逸得很!”

  四楞碑村背靠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上个世纪末起,村里开办了4个采石场。邱远模像其他村民一样,在采石场当矿工,虽然收入不错,但也落下了腰痛、咳嗽等毛病。

  “那时候几天不抹门窗,就会积一层厚厚的灰。”邱远模回忆说:“卡车进、卡车出,矿坑也越来越大。但想到包包鼓得起,大家也不那么看重环不环保的问题。”

  2010年,沙坪坝关闭了辖区内全部采石场,邱远模不得不外出打工,为此他还一度埋怨过政府“对石头、树子比对人还好”。

  青木关镇党委书记梁善能表示,在这次综合整治中,镇里在消除矿山地质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开展复垦复绿,对辖区内四楞碑、关口两个村已关闭的多个矿坑进行生态修复,填土石方50多万立方米,并在其上覆盖一层0.6米厚的腐殖土,然后根据村民意愿种植相应的生态或经济林木。

  “把生态修复、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与国土绿化结合起来,既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添绿’,也为村民长远发展添一份保障。”梁善能说。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坪坝区有针对性地修复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完成覆土复绿7万余平方米、复耕近1700平方米;在推进矿山修复治理中,种草10多万平方米,栽种苗木1000余株;对拆除房屋和附属院坝等4.5万平方米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当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这几年在外面,说起我家周围全是树,大家都羡慕得很,说比住城里的别墅还安逸。”邱远模说:“经历多了,才明白保护生态很重要。一棵树长大要10年,而砍树只要10分钟,所以做事不能只贪图眼前。”

  璧山区大路街道

  宅基地上已是草木葱茏

  上周,在璧山区大路街道龙泉村当护林员的余光菊去巡山,拍下了几张老宅所在地的照片回来给儿子看。

  儿子伍成勇回忆半天,也看不出这是什么地方。在余光菊的提示下,他才勉强认出了这是曾经的屋基和羊棚所在地。照片上,桂花树、小叶榕舒展着枝叶,芦苇、茅草挤挤挨挨长满每一处土地空隙,有的已有一米多高。“没想到树和草都长得这么好,搞得我都认不出来了。”伍成勇说。

  龙泉村地处缙云山间,余光菊原来在半山腰上养了上百只山羊,为了给羊一个栖身之所,她在老屋边搭建了300平方米的石棉瓦简易羊棚。

  当地村民搬迁下山后,为解决像余光菊这样无技能劳动力的生活问题,村里向她提供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这让她能经常回老家探访,并见证了老屋旧址上草木日益葱茏、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融为一体的过程。

  据了解,璧山区结合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利用植树造林等重点节点,对整治点位全部实施生态修复工作,包括拆除地上建筑物、清运建筑垃圾、按原状恢复地类等,累计复绿面积3400余平方米,种植桂花、小叶榕等200余株,草本植物16万株,实现应绿尽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