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需补短板,商业模式需要创新
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企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整体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需要尊重产业能级逐步提升的科学规律,分门别类予以引导。
产业经济观察员李鸣九认为,对于那些处在2.0级以下的企业,要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其迈入信息化,对于那些处在从工业2.0向3.0或4.0迈进的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提升各业务单元之间、供应链各企业间的信息化协同水平。与后者相对应,需要的是一个发达的软件产业。
据了解,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都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通过软件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零件和机器的互相交流,构建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
“不少人把诸如笔电工厂等硬件类产业建设项目看成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一个地区的智能化制造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长安铃木汽车高级运维管理师连明源说。
工信部软件和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认为,中国制造以往的电力驱动正在变成软件驱动,智能制造软件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核心。
但重庆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16年,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800亿元,仅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左右,不仅远落后于北上广,也落后于成都、西安和贵阳。
“重庆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产业,并没有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连明源认为,考虑到软件行业本身所需要的持续迭代和磨合,建议不要给予一次性的产业引导扶持资金,而应该“细水长流”,即在一个设定的规划周期内,每年都给予稳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予以产业培育。
吴安认为,重庆市应打通阻碍软件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创新瓶颈,为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提供支撑。
除了补足软件产业短板,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张毅认为,智能制造不仅仅局限于在生产环节应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及互联网技术,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如何创新?重庆云威科技创始人李力认为,考虑到智能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创新和优化,重庆市可乘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引导、激励创业者承接大企业的创新业务众包。
“柯达胶卷最先掌握数码照相技术,但并未能转型发展,原因在于既有的产能和大企业病阻碍了创新,小企业的立身之本就是创新能力,大企业和众多小企业一起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产品孵化,成功概率远大于自己单独搞研发,”李力说,发达国家流行的这种众包方式,既为大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也为小企业创造了市场,同时也可以缓解目前创客空间普遍缺乏创业项目的难题。
连明源则建议,通过创设政府(需求设计方)+产业园(实施总承包方)+创客(专业分包方)的合作开发机制,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系统性、低成本提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