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栗园园)7月21日至25日,中宣部开展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走进重庆。5天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媒体的48名记者深入江北区、渝北区、两江新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垫江县等地,从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以及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生态环保等方面,全方位感受山城人民的小康生活,并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幸福奔小康的故事。
城市品质高
“说实话,我都羡慕重庆人的生活了,感觉这里生活品质特别高!”在渝期间,采访团深入两江新区、江北区,参观了礼仁公园和大水井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在了解到这两处公园曾经都是闲置地、边角地时,农民日报社产业与社会扶贫部记者龙成笑称自己都想留在重庆了。
22日一早,采访团在礼仁公园见到正和朋友们聊天的朱红阿姨,纷纷向她问起了公园建成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两江新区礼仁公园,市民正在休闲。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我去年搬进附近的两江新宸云洲小区时,跟邻居之间都不认识,最近这个公园建成后,大家走得近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面对记者团朱红表示,“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我了解到,其实在对这些闲置土地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政府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他们都想办法解决掉了,让我感受到重庆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工作做得特别扎实,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办实事!”龙成说。
不仅如此,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重庆还注入不少智慧因子。
在两江新区三星级智慧小区两江新宸云顶,采访团实地感受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等“黑科技”为居民生活提供的便捷;在江北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记者们了解到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
▲两江新区礼嘉的龙湖两江新宸云顶小区,参加“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记者正在采访当地居民对智能化生活品质的感受。
“小康生活是人人的小康,重庆智慧城市的打造就是让更多人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体验更好的生活方式。”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徐欧露说。
乡村展新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3日,采访团深入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大盛镇青龙村采访当地“三变”改革、农田宜机化整治工作,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推进成效。
▲7月23日,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采访团记者们正在实地采访拍摄。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每个李子有拳头大小,平均单果重量100克,甜度最高能达到18.6%,这就是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特色主导产业仙桃李。”在乌牛村,了解到当地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合股经营模式,推进“三变”改革,发展仙桃李、蒙娜丽莎李等多个品种的李子,实现了“四季有李”,去年销售额近200万元,科技日报记者迅速在其官方微博上以《李子拳头大致富就靠它》为题刊发文章为该产业点赞。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载着约1000斤仙桃李的山地单轨列车将驶入分选车间。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采访团记者们正在采访采摘李子的村民。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采访团记者们正在实地采访致富带头人杨大可。
“这李子真好吃,我要买一箱!”在果园实地参观品尝后,采访团还有记者当场下单,表示要把仙桃李带回家。
果农段成芳告诉记者们,自己以前仅靠在家种粮食维持温饱,日常生活还要靠女儿接济。近几年村上发展了产业,她便来到果园务工,月收入能达到2000多元。“现在我们收入可观,住房有保障,我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工作人员在分选车间挑选仙桃李。
采访团走进青龙村时,各种农机正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大家见此纷纷举起手中的手机、相机拍照记录。
近年来,青龙村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增加了可耕种土地面积,并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带领村民发展了柑橘产业,以及大豆、土豆等经济作物,吸引不少劳动力返乡。
“‘三变’改革实现了集约化生产,提高了生产率以及村民的生活水平,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人民日报政文部记者金歆表示,重庆在推进“三变”改革中对于各方资金的撬动、资金的整合利用以及提高农民积极性方面做得比较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山清水也秀
“哎呀,真漂亮,这黛湖的颜色像翡翠一样!”25日,采访团走进北碚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来到黛湖边,记者团里便有人兴奋地说道。
▲2020年7月25日,北碚缙云山景区,参加“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记者正在采访生态综合整治成果。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2020年7月25日,北碚缙云山,参加“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记者正在采访当地生态民俗发展情况。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漫步于保护区内,记者们相继遇到了拍外景的新人、晨练的老人,大家都表示缙云山整治后环境变好了,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018年6月,重庆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铁腕治山”。
而在垫江县龙溪河流域,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如今水质已从5类提升至3类。光明日报记者发文点赞:“水清、岸绿、河畅的景色又重回大众视野。”
▲2020年7月25日,垫江县龙溪河,环卫工正在河中清漂。 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垫江县龙溪河畔,参加“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记者正在采访河边写生的市民。
“重庆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很大,缙云山和龙溪河的整治工作很有成效,感觉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特别强。”中国日报社记者谭英姿说,在推进缙云山整治过程中,政府也遇到一些阻力,但工作人员都耐心跟村民做工作,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让她感受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在重庆得到严格贯彻落实。
短短5天时间里,采访团在渝步履不停,期间还曾前往九龙坡区建川博物馆,了解当地如何通过该展馆实现文化惠民;前往重庆大学、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了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稳就业、促就业、保就业的举措。大家一路看一路记录所见所闻,并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实时向网友推送。
谭英姿表示,此行收获满满,重庆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夜经济发展让她印象深刻,接下来,她会从这些方面把重庆人民奔小康的故事呈现给更多海内外读者。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