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副市长李殿勋介绍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路径。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重庆是一个科研实力并不突出的城市,在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过程中,重庆怎样来克服这一短板?
李殿勋:围绕大数据智能化转型发展,重庆将从构建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入手,着力办好技术供给和资本来源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解决技术供给问题。
一是培育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科技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二是培育高等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注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增强创新的源头供给。
三是培育科研院所特别是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产业技术创新。
当然,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缺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将成为无源之水,这一点全国已形成足够的共识。
在培育以上创新主体的同时,要更好地解决“技术供给”问题,还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产业安全政策、产业环保政策、产业规模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金融政策,以普惠性的财税激励、竞争性的绩效奖励与实施结构性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主题专项,来引导和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和进行与之关联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通过重点实验室、重点科学专项、重大科技装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创新短板。
第二件事:加快完善创投体系,解决资本来源问题。
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是以轻资产为主,融资更加困难,急需通过花大力气推进科技金融改革,颠覆传统金融模式,加速完善创投体系。概括起来,重点是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股权投资体系。需要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探索设立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引导和撬动全社会创投资本投资创新创业。
二是债权融资体系。需要探索依靠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构建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和轻资产融资模式,让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其人才团队、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等创新要素生成的知识信用价值获得相应额度的信用贷款。
三是资本市场募资体系。需要探索建立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所需的资本众筹为功能的科技创新板,构建以知识价值为核心的新资本市场。
新华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重庆将如何带动智能要素向西部重庆集聚?
李殿勋:要引导和带动智能化领域的创新要素向西部、向重庆集聚,最根本的是四措并举、构造创新生态,形象地说,就是要解决好创新所需要的“阳光、土壤、空气、水分”四个方面问题。
创新产业政策就是解决好“阳光”问题,整合政府资源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倾斜,引领社会资源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集中。搭建创新平台就是解决好“土壤”问题,比如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平台和培育新型孵化平台、科学定位和高端谋划创新特区等。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解决好“空气”问题。最后搞好创新服务就是要解决好“水分”问题。阳光、土壤、空气、水分是构建一个优良生态的四个必备要素,所以重庆将坚持四措并举,打造西部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支撑和带动各类创新要素向西部聚集、向重庆聚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