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好这“三招” 重庆这个深度贫困乡蜕变为蓝天白云下的“万亩药乡”
中药材前胡种植基地。 记者 冯司宇 摄
华龙网5月7日讯(记者 冯司宇)作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石柱县中益乡,“两高五差”是该乡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五差”即生产条件差、交通条件差、住房条件差、产业结构差、部分贫困群众发展意识差。面对这一难题,中益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并稳妥推进“三变”改革,带领村民共同奔小康,石柱县中益乡正扬长避短,进行着脱贫攻坚战中的华丽蜕变。
第一招:克服坏环境利用好资源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规划
石柱县中益乡幅员面积160.5平方公里,海拔在800——1930米之间,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发展起步慢、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原因,使得全乡辖7个村就有4个贫困村,户籍人口3042户8172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就有537户1832人。自全市深化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该乡就被列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两高五差”是造成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
面对这一挑战,中益乡党委书记谭燕子不禁发起了愁,怎样突破现存的难题,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后来中益乡共同积极谋划,通过邀请西南大学等的专家深入进行论证,因地制宜,根据中益乡的现有条件科学地制定了产业规划,“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为脱贫攻坚抓手,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的经济作物。”谭燕子高兴地说,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有希望了。
此外,中益乡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发展中蜂、中药材、果蔬三大特色产业,重点布局“增收、观赏、蜜源”三合一价值的中药材和经果品种,精准勾画全乡熟田熟地、荒坡荒山各类地块,形成全乡土地空间和产业布局一张图。同时,坚持短期增收与长久致富相结合,精选品种、合理套种,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招:招揽人才回乡发展 创新思维培育经营主体
五月的某个早晨,高山上,望着中益乡龙河村的前胡种植基地,付滔滔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慨,从小生长于此的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如今家乡的改头换面更让他欣慰与骄傲不已。
曾经的龙河村在耕土地有2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土豆、红薯等传统农作物,且产量较低、价值不高,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而付滔滔自己就是一名留守儿童,爸妈因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他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整个龙河村还因交通不便一度成为一个闭塞的小村庄。
2005年顺利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的付滔滔希望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但在经历首次创业失败后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用收入还清负债。2017年8月的一天,他从电视上看到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紧接着又在家乡微信群看到因扶贫开发需要,村里要招一名本土人才的消息,短暂思考后,他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毅然决定回家发展。
一个月后中益乡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誓师大会召开后,致力于调整农业结构,不久后,县里又成功引进太极集团等知名企业,与本地企业及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全乡产业发展。
自此,龙河村开始种植“藿香正气液”的主要原料——前胡。
但万事开头难,龙河村在进行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遇到了困难,因村里发展中药材前胡种植,农户以前没种植经验,担心无收益,许多农户干脆什么都不种,工作推进一度缓慢。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付滔滔组织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让土地合理利用起来,还跟药材公司派来的技术员讨教前胡种植的技术要领,并随时提醒村民怎样除草、打药,以及补苗,最大程度地提高前胡的发芽率,带动乡亲积极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时下,全乡已落实各类特色产业20647亩(含套种5171亩),其中前胡、瓜蒌等中药材12942亩,贫困户落实特色产业4686.221亩,其中中药材2835.811亩,经果林658.5亩,“后备箱”经济作物1191.9亩,粮经比从9:1调整为1:9,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第三招:未来创新机制 稳妥推进“三变”改革
谈到未来,中益乡乡长谭雪峰满怀憧憬地表示,中益乡将按照“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围绕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引入成熟的市场主体、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把握核心要义,聚焦关键环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人地钱”等资源要素,以此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如何提升这份获得感?不断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借鉴贵州“三变”改革经验和石柱县“1+4”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有土地、有劳力的农户转化为“股份农民”,对缺技术、缺劳力的农户实行“代种代管”“联养合作”,对“三无”深度贫困户实行“兜底分红”。目前,已有11家龙头企业与1000余户农户建立起稳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覆盖,为农户增收和贫困户稳定脱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中益乡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并积极开展生产和代销农特产品、劳务和运输服务、撂荒地收储利用等经营项目,确保经过一年时间实现自我造血发展,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据了解,目前中益全乡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收储耕地和撂荒地1000余亩准备开发,代销农产品30余万元,3支集体机耕队实地翻地收入20万余元,预计2018年村均集体经济可实现分红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