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在重庆科技馆学习新知识,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
在“寒门难出贵子”言论大行其道的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牵动人心。成长于农村的他们,究竟如何才能在未来的学业竞争、就业竞争、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3年前,重庆市武隆团区委独辟蹊径,抓住农村留守儿童在新知、眼界、格局等领域普遍缺失的现状,打造出以理想为突破口,“一对一”跟踪帮扶并贯穿孩子整个成长期的方案。
3年来的持续帮扶实践证明:理想可以穿透现实,理想也可以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
山里孩子上起国际关系课
“英国大笨钟位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它的名字其实只是来源于英语Big Ben的汉语音译……”7月14日上午,一堂课正在进行,内容涉及世界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假如忽略授课地点、讲授者和听课人,这会是大学里一堂很普通的课。
然而这并非大学课堂。讲课的地点,在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授课老师是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听课学生是该小学的50名学生。
这门课叫《做有国际视野的小学生》,是武隆团区委组织开展的“关注留守儿童·理想与未来”帮扶活动的一部分,参与的小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
“从埃及神庙到玛雅文明,从工业革命到航天探索,我希望以此向这些留守儿童展示一个有别于他们的生活圈,但又真实而多彩的世界。”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李智婧笑言,给一群小学生讲授国际关系学,这还是平生第一次。
“坦率说,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最初的确引来一些不解。”作为组织方,武隆团区委负责人陈正炉坦言,有人认为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对这些太过宏大的课程根本听不懂。
然而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课程中,50名小学生无一要求上厕所,甚至下课后孩子们还不愿离去。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校长田仁卫对此发出感叹。
交给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理想的选择权
田仁卫口中的“奇迹”,不单指这堂课上这群小学生们表现出的高度专注与纪律性,而是更多源于上课前后孩子们关于理想的选择变化,给他带来的强烈震撼。
上课前,组织者给所有孩子发了一张白纸,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理想。然而收上来的答卷令人大跌眼镜。
原来,这些农村留守孩子大部分的理想,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找钱(或挣钱)。
“说实话,我不吃惊。”看着这些字迹稚嫩的答卷,田仁卫的脸上充满苦涩与无奈。
“留守的孩子非常早熟,他们都很清楚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赚钱,所以孩子们对钱有着异乎寻常的复杂情感。”田仁卫表示。
然而,当两个多小时的课程结束后,组织者再次要求孩子们重新选择理想时,诸如“旅行家”“美食家”“宇航员”“周游世界”“画家”“翻译家”等答案全部出现。
“娃娃们那兴奋的声音,我听得出来,他们心里理想的种子真的发芽了。”当了20年老师的田仁卫表情有些激动。
事实上,据武隆团区委调查统计,该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55.8%,两年回家一次的占38.9%,三年或以上回家一次的占5.9%。接近九成的孩子对成长环境持不乐观态度,理想对他们而言,就是以金钱来衡量。
“宇航员并不比厨师高贵,但关于理想,我们有必要交给他们完整的选择权。”在陈正炉看来,农村留守儿童的理想与其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因为“环境会影响选择”。
他认为,目前有一种说法叫“寒门难出贵子”,但农村学生无论是智商还是学习刻苦程度,都不逊于任何人,显然问题另有症结。
“寒门学子在高考竞争和未来竞争中,最缺的恰恰是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境界,以及紧跟时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陈正炉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3年前他们决定启动“关注留守儿童·理想与未来”帮扶活动。
长期帮扶点亮孩子的理想之光
与一般帮扶不同,“关注留守儿童·理想与未来”帮扶活动,着重于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安全感缺失、知识面单一、视野狭窄、理想苍白等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足,量身定制帮扶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帮扶采取的是贯穿孩子们整个成长期的长期跟踪帮扶计划。
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问题,武隆团区委整合社工、志愿者等,以“一对一”的方式对1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灵关怀长期帮扶,确保做到每周打一次电话、每月改一次作文、每季度过一次集体生日。
农村生活条件有限,许多孩子至今没见过火车,于是武隆团区委就利用节假日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前往主城参观高铁车站和重庆科技馆、乘坐轻轨。
“我的梦想是环游世界,去各地旅行……为了这个梦想我会坚持到底的,等着我!”这是留守儿童董佳华(化名)在一篇名为《我的梦想》作文中写下的心声。
而就在3个月前,同样是这个孩子,在作文《我的爸爸妈妈》中,还深深沉浸在两年都见不到父亲的哀伤中。
除了“一对一”的长期关怀,武隆团区委还开展了“四点半课堂”“七彩假期”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以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的方式,渐渐熏陶留守儿童的心。
针对逐渐成长的留守青少年,他们采取“团干部+社工+志愿者”的方式,利用武隆本地返乡大学生资源,每年组织不低于100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学校、乡村,开展“逐梦未来”高考交流会、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阳光未来·助力扶贫”等志愿服务;另外积极对接高校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到武隆开展社会实践,走进乡村关爱留守儿童,近两年就有来自市内外的31支高校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参与各类帮扶活动。
他们帮助留守青少年学习IT信息技术等新知识,同时介绍高校特点、专业填报等信息,并传授大学中的学习计划,引导求职就业和职业规划。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改变农村孩子每当遇到高考志愿填报、毕业求职时,就茫然无措的困境。”长期参与团区委志愿活动的武隆大学生联谊会发起人、联谊会团委书记曹沥丹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间,在重庆市武隆团区委的帮扶下,共有95名留守青少年最终考上大学。其中,有近30名留守青少年考上“985”或“211”重点高校。
“理想可以穿透现实,理想也可以照亮未来。”陈正炉动情地说,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发现只要持续不断地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完全可以成为社会优秀人才。(记者 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