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明村来了个“假”博士 爱和土打交道主动请缨搞脱贫
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职博士、重庆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方文现是清明村的第一书记,他称自己最爱和土打交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冯司宇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28日6时讯(记者 冯司宇)“嘿,你晓得不?村头来了个博士,说要来教我们种植技术带我们脱贫。”“是不是哦,一个只晓得读书的博士怎么搞得懂这些……”这是方文驻村前,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的村民们讨论得最多的话,但他却不恼,每天去得最多的就是田间地头,最关心的就是村民们的种植困难与疑惑。如今,近两年时间过去,清明村曾经的荒地摇身一变,搭建起“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每亩年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作为一名还算年轻的党员,方文说起了他不忘初心,与土之间的情缘。
“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现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冯司宇 摄
主动请缨驻贫困村搞产业 从众人排斥到深受信服
作为重庆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方文称自己更是一名“爱土之人”。出生于贵州省正安县的他,从小家境贫困,立志要学有所成改变周遭现状,他发现老家的人因知识落后连基本的种植技术都很有限,所以收成也不乐观。
或许从小就是一名地道的农村娃,方文一直对大自然和土地有很深的情感,本科念果树专业、研究生念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的他,认识到专业都是一脉相承。后来机缘巧合进入到重庆市林科院工作,主要研究经济林。
但在方文心中,一直有件想做的事,那就是利用所学去到较为贫困与落后的乡镇,帮助当地村民进行技术改造与扩大种植规模,后来他主动请缨申请扶贫机会。作为重庆市文旅委扶贫集团的成员单位,重庆市林业局选派方文驻扎酉阳县车田乡的清明村,作为第一书记带头搞产业。
清明村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车田乡的贫困村,幅员面积21.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1户2292人。据了解,全村以传统种养殖为主,土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农户增收渠道单一,生态、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贫困面广,增收困难。
初来乍到,方文不被认可,尤其在大家知道他是一名博士后更是不以为然,“我2011年读的西南大学生态学的在职博士,后来因工作事情太多,还一直未结业,要说也是个‘假’博士,”方文喜欢自我调侃。他说,起初他也有些放不开,后来跟村支队工作干多了,便发现了“搭讪技巧”,“不管碰到谁,你都上去寒暄问候几句,他见你这么热情也就愿意主动说话了。”
这招果然奏效,大家本来对博士心有芥蒂,但看见这位博士如此接地气,也确实对土壤、气候了如指掌,便逐渐放下戒心,方文也毫无架子吃苦肯干,带领大家专心搞种植研究。
方文(右一)正同村民们一起锄草。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冯司宇 摄
百余项科研成果中“因地种杞” 自带专家团队进行指导管理
清明村适合种什么?如何扩大规模?作为林业行业的研究部门,以前在林科院,方文就对本木蔬菜有所研究,并希望找到突破点,“我希望当地种植的蔬菜既可以做药又可以食用,一举两得。”据方文透露,他们团队从2012年就在做枸杞的相关研究,因为其种植技术成熟,劳动密集度大,劳动强度低,产量高,产品多样,同时满足产业扶贫开发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等条件。
在带来林科院近5年的百余项科研成果,并试验种植后,从失败到成功,方文选中了枸杞并着手带领村民搞发展。
“在与村民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改变其观念,所谓扶贫先扶志,他们有的人刚开始不愿去接受新的种植技术及新品种,还需去反复沟通。”方文说道。
2017年12月,在方文的带领下,“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启动,并于去年3月中旬栽种,现已收获10多茬。
此外,为基地的更好发展,方文还自带专家团队。共事多年的同事刘朝奎即将退休,他笑称自己年近60被方文“拐”到了清明村,“我主要在基地负责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方文是我的学生他需要人手我就带上团队过来了。”在刘朝奎眼中,方文勤劳,充满正能量,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把枸杞产业搞起来,下一步,还将考虑如何降低运输成本,发展冷链物流,想办法如何将叶用枸杞运出去,售出去,拓宽村民的致富路。
作为一名还算年轻的党员,方文说初心不变是他一直以来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我与‘土’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对它有深厚的感情,看见花花草草成长就像自己的孩子般令人欣慰。”他信心满满地说道,下一步,村里会以基地的成功试种为基础,围绕枸杞的新品种、新技术、产业链延伸等环节持续探索,加强科技示范,助推林业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