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平安乡两年攻克“水贫困”

重庆日报2019-07-25 10:29:37

网信办【区县联动】【奉节】平安乡两年攻克“水贫困”

为了防止暴雨洪灾,平安乡40多万立方米的防洪池正在抓紧施工。(本版图片均由记者颜安摄)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深入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石柱县中益乡,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在随后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自2017年8月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突出制约问题。两年来,深度贫困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状态又有了哪些改变?即日起,本报开设“深度贫困乡镇纪行”专栏,为您一一呈现。

  贫困户廖中平今年57岁,喂了4头猪,种了十多亩地。这在文昌村的贫困户中开创了先河——以前,村里还没有人敢养这么多牲口、种这么多地。

  为啥?水供应不上!

  文昌村所在的平安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也是奉节县有名的缺水地区。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且没有明沟,只有暗渠,每次下雨,“水从渠里走,人在山上愁”,吃水靠天。每到干旱少雨的季节,来回穿梭的送水车是村民们最渴望看见的风景线。

  2017年8月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驻村工作队员们跑遍了全乡各家各户,征集诉求意见,村民们反映得最多的便是喝水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产之本。水的问题不解决,谈何“两不愁三保障”?于是,一场水利扶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

  这场攻坚战并不容易。

  为了吃上水,村民曾用汤勺一勺一勺地舀

  因为饮水这件事,廖中平吃过不少苦。“一般是几十户人共用一个水塘,排队一勺一勺地舀,先去先舀,晚了有时就没水了。遇到有人插队,吵架掴裂(四川方言,指有矛盾)的事不少。”

  “你觉得用来舀水的勺子会是什么勺子?”廖中平向重庆日报记者卖了个关子,“不是水缸里那种,是喝汤那种,舀一挑水要20分钟。”

  这种情形还不是最坏的。

  集体水塘虽然水质不行,但好歹离家近。如果遇到天干,廖中平就必须到10公里外的梅溪河挑水,一来一回,半天时间没了,哪还有精力发展生产?

  65岁的杨胜明是较早搬到平安乡场镇上来住的村民之一,吃水情况稍微好一些,早在10年前就依靠集镇供水用上了自来水,但他依然常常为吃水而犯愁。

  “自来水不稳定,有一茬没一茬的,一年里大概有半年都在停水,还是只能去排队打水。”老杨说,而且这自来水并不干净,混浊,有腥味,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烧。

  说起吃水,在平安乡驻村一年多的市政府干部龚平也是“摇脑壳”:“说实话,刚到村里来,一口水也喝不下去,水有味、不干净。”

  每年冬月至第二年的春天,是平安乡最干旱的时候,不少村民得依靠送水才能渡过难关。尤其是梅溪河对岸的桃树、长坪、向子三个村,由于交通阻隔,送水车要借道巫溪县文峰镇和云阳县上坝乡才能抵达,吃水极为不易。

  “我们这几个村,大多数人家屋顶都有好几个大缸,就是等雨来的时候好装水。还有的人,干脆在屋顶用砖头砌了个蓄水池,铺上塑料膜,能多装一点是一点。”向子村村民夏寿庭说。

  尽管缺水,但有的时候,水又会给乡里带来灾害。由于平安乡的地下是暗河,所以一旦连续暴雨,水位就会猛涨,造成洪灾。2014年8月31日,持续暴雨让平安乡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水淹没到了乡政府的二楼,3天后才退去。

  所以,村民们要求政府解决“水贫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天上接、河里抽、地下钻、专车送”,誓让群众用上放心水

  缺水,既制约了平安乡经济的发展,又造成了环境的退化,是平安乡攻坚深度贫困要解决的首要“拦路虎”。

  如何攻克?

  “考虑到我们现有的条件,单一的法子肯定不能覆盖所有村民,我们把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最终定下了以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辅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季节性洪涝’的窘境。”平安乡副乡长朱清平说。

  首先是修建水池蓄水。两年来,平安乡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70处、分散式供水工程34处,实现全乡饮水工程项目全覆盖和农户饮水管网“户户通”,解决了1.39万人口饮水问题。

  其次,从河里抽水。该乡投资421万元,建设了日提水量1000立方米的关门山应急提水工程,采取两级泵站提升,通过落差近400米、总长5.1公里的管道,将关门山脚下梅溪河水抽至集镇水厂,让原本日供水量只有300立方米的硝洞水厂扩容到了1000立方米,可稳定解决海拔900米以下地区居民用水难题。

  第三是钻探地下水。“我们请来了南江地质队,通过钻井130-180米提取深层地下水源的方式解决应急水源,目前已钻井6口,其中两口井已投入使用,日出水量超过580立方米,可解决天台、射淌、双店、平安社区及场镇等区域枯水期应急供水问题。”朱清平说。

  此外,平安乡还完成旧病塘整治工程23处、农业产业抗旱池38处,保障了全乡52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灌溉用水。对高海拔及偏远地区的“吊角”户,则在枯水期安排专车送水。

  种种措施,让平安乡两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如今,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直流,一天都不间断,而且水量大、水质好,村民们喜上眉梢。

  至于防洪问题,乡里也有考虑。7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平安乡看见,40多万立方米的防洪池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防洪池通过涵洞与沟渠相连,平时可蓄水,暴雨时可泄洪,起到调节作用。

  “谁受益、谁负责”,池长们把水管起来

  自来水有了,但如何管起来,在农村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村民在自己方便的地方接一根水管,就拿去浇地了。我们说他‘偷水’,他还不承认。”说起这件事,朱清平有些哭笑不得,“还有的村民,觉得这些管子都是政府出钱修的,自己只管用就是了,坏了也与自己没关系。”

  平安乡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办法,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识。

  具体操作是,在每个集中和分散供水的水池受益户中,让群众公开推选出一名“池长”,让“池长”们来落实管护问题。

  天台村72岁的张兴广就是被42户村民选出来的一名“池长”,负责库容量1000立方米的龙洞水池的监督管理。

  “每个礼拜,我至少要去查看4次。”他伸出一只手给记者比划了一下,“不下雨的时候要去,一般是清理树叶之类的漂浮物,下雨的时候更要去,确保雨水都流进了水池,能蓄满水。每隔3个月,我们还要把水全放了,然后把里面的淤泥清理掉,有必要时还要消毒。”

  这么多工作,显然不是张兴广一个老人家做得过来的,于是他请了两个帮手,负责维修水管之类的事,严防“跑、冒、漏、滴”。张兴广自己则挨家挨户收水费,每个月用水5吨以上的农户,每吨收3元,5吨以下的,每吨收两元,收来的钱用于水管维修等材料支出。“今年雨水多,水池差不多蓄满了,足够42户人用4个月。”张兴广说。

  “有了水,平安乡就活了!”朱清平说,如今平安乡发展起了以高山蔬菜、豆腐柴、中药材、脆李为主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村民们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以前有客人来,我都不好意思请人家喝水。”张兴广一边张罗着给记者倒茶水,一边高兴地说,“村里有了水,马上还要再修路、建房。过两年,你们一定要再来看看我们这的新面貌。”(记者 颜安)

阅读
 
编辑:欧平淑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