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彭水:土山包“掏”出金果子

华龙网2019-06-12 13:31:47

  原标题:彭水土山包“掏”出金果子 穷旮旯“淘”出幸福生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12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杨元忠 通讯员 刘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射镇凉风村和其他村落不一样,它坐落于海拔1000米的山上,与武隆区、丰都县接壤,距龙射镇政府20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5.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2亩,林地19048亩,草地428亩。辖4个村民小组235户、978人,有建卡贫困户52户180人。目前已脱贫43户154人,未脱贫9户26人,低保户18人,五保户13人。现有驻村工作队员6名。

  在龙射镇凉风村,高大丰腴的土山包连绵起伏,山上的油茶树葱茏碧绿,绿叶间冒出的小小油茶果,十分招人喜爱。

  贫困户胡绍芳来到自家的油茶地里,查看油茶的长势。当看到绿叶间冒出了小小的油茶果子,胡绍芳笑得越发灿烂。“这是我种的15亩油茶树,去年已经挂果了,看这长势,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胡绍芳说。

  2013年,凉风村引进油茶产业,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油茶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油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凉风村种植油茶面积达1400亩。

  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胡绍芳借着油茶“东风”,种植了15亩油茶树。“本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种的,没想到5年之后,它会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胡绍芳对油茶的成效出乎意料,“去年,油茶果卖出了上万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B

成片的油茶基地。通讯员 刘蕊 摄

  驻村第一书记赵江波介绍,凉风村地处大山深处,耕地多数是砂石,不能满足村民的耕种庄稼的需求。根据土壤实际,凉风村决定发展油茶等矮状林业产业来增加村民收入。

  油茶基地建成了,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管护。4组的贫困户张文权成了务工队伍中的一员。在务工期间,张文权一边管护油茶,一边学习油茶的种植和护理技术,如今,他在自家的荒山上全部种上了油茶树。远眺自家的油茶林,张文权眼中充满希望地说:“这满山的油茶果,就是我家的‘金果子’。”

  张辉双,在凉风村提起这个人名,人人都知道他是养猪能手。谁也不曾想到,曾经村里的建卡贫困户,经过几年时间,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以前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读书,经济负担大。”张辉双回忆,在回家养猪之前,常年在外帮别人打理养猪场。“我一边照看养猪场,一边学习养猪的技术。日积月累,场地消毒、给猪打针、母猪繁育等技术越来越成熟。”

  “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这是张辉双时常挂在嘴边的话。2013年,张辉双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开办养猪场。他的决定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在创业初期,村支部书记时常到他家里询问遇到的问题,帮助他解决困难。“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才有了继续创业的信心。”一路来,张辉双十分感激村委会。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A

驻村干部在入户走访。通讯员 刘蕊 摄

  2015年,养猪场规模扩大,存栏生猪达100头,猪仔50头,纯收入达8万元。有了稳定的收入,但“贫困户”头衔一直是张辉双心头的疙瘩。“我的大娃儿都在上大学了,我还是个贫困户,说起都丢人。”于是,张辉双主动向村里申请退出贫困户,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张辉双的养猪场规模越来越大,生猪存栏260头,猪仔120头,母猪150头,走出了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成为了凉风村脱贫致富的典型。

  据赵江波介绍,凉风村致贫症结主要在于产业基础薄弱。因此,凉风村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完善工作机制,帮助和解决致富带头人面临的困难,更好地发挥致富带头人引领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重要作用。

  午时,2组村民李大芝吃完饭,忙着整理家务。

  他的房屋是木质结构的,有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屋后的枫香树将屋檐半遮掩,屋前的花草点缀着院坝,在这里居住宛若走进了美丽乡村画卷里。

  李大芝的屋里,厨房、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厕所新安置了洗脸台、便池,农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体结构简朴而整洁。

  看到笔者东看看西瞧瞧,李大芝当起了“解说员”:“这个厕所是新修的,厨房也是新改造的,添置了橱柜……”

  从李大芝的口中了解到,去年11月份,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家里硬化了院坝,改造了厨房,新修了厕所。“以前娃儿回来就开始吐槽家里的厕所是猪圈,院坝是土坑。如今,改造完成了,娃儿也经常回来住了。”李大芝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阅读
 
编辑:欧平淑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