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綦江区古南街道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村社“三治” 居民点赞
辖区范围大、人口密、遗留问题多,如何才能用最少的资源为群众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
6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在綦江区古南街道采访时发现,该街道鼓励村社“自治、法治、德治”,通过发动居民、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基层的治理水平。
自治:“洋办法”解决“土问题”
6月7日,是传统佳节端午节。上午9时许,古南街道綦齿社区的“端午颂”诗歌朗诵大会开始了,社区各个网格都组队参加。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社区居民张绍芳用“綦江普通话”与大家一起朗诵诗歌《回延安》。
近几年,綦齿社区的端午节都是居民比赛包粽子。“粽子已经包了几年,都‘审美疲劳’了。”5月5日,在每月初例行的“居民议事会”上,张绍芳坦率地提出意见,“社区可以组织让更多人参加的新活动不?”
张绍芳的话让居委会干部有些尴尬,但没生气。在“居民议事会”成立时,大家就约定:要遵守可以让大家自由发表意见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保持平和情绪,讨论对事不对人。
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商议,居委会决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优胜者奖励《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书籍——参与的“门槛”不高,又能在平时带动大家多看、多读经典。
“现在社区的重要工作都是围绕‘居民议事会’提出的事项来安排的。”社区党委书记叶晓波说,自去年实施这项制度以来,社区已收集居民意见上百条,讨论并实施了管理社区宠物、利用空余地修停车场等40余件事项。
“‘居民议事会’解决了社区办和居民想‘两张皮’的问题,社区办的事,件件贴心。”有61年党龄的王昌元说。
法治:10年的占道经营户搬走了
前不久,曾在遇仙桥社区北街占道摆摊卖水果的欧小波路过社区时,专门跑去看望帮他“挪窝”的社区老党员王掏平。
“现在我挪到门市里,安逸多了。”欧小波感慨地说。
欧小波在北街占道卖水果已有10年。今年初,为规范北街的经营秩序,占道摆摊的经营户们被要求搬进店铺经营。在一片反对声中,欧小波的声音最响亮,理由是在北街搞熟了,换地方生意要遭做“死”。
为此,遇仙桥社区成立了宣传工作组,向这些经营户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接欧小波的是王掏平。一开始,王掏平吃了四五次“闭门羹”。通过做欧母的工作,欧小波的态度逐渐软化。
与此同时,王掏平也帮北街卖百货的几家商贩找到了新的摊位,并帮他们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王掏平以百货经营户的例子劝说欧小平,并帮他在北街附近一个街口找到了门面。
已经搬进去半个多月的欧小波现在非常满意:周围没有同行,一去生意就不错,收入还增加了;晚上不用守夜,可以安心在家睡觉。
通过党员带头宣传法律、政策,并提供贴心的搬迁服务,北街的68户占道经营户全部于5月25日搬迁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6天。
德治:“管得宽”感染更多居民当志愿者
“本来‘管得宽’只是我们社区居民王庆树的外号,他是个路见不平一定会拔刀相助的人。”沱湾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东梅说,愿意学习老王为社区服务的居民越来越多,沱湾就成立了“管得宽”志愿者服务队。
志愿者陈波是社区的低保户,平时靠打散工维持生活,原本与社区联系不多。有一次,社区家庭经济较困难的赵朝康夫妇燃气灶坏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东梅打电话给陈波,让有过水电工作经历的他帮帮忙。陈波趁午饭时间跑上门,花了近1个小时把灶修好了。老赵拿出钱准备表达一下“心意”,陈波把他手一推,边跑边说:“我是志愿者,不收钱!”
在社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陈波加入志愿者队伍并成为活跃分子。由于能换天花板上的灯泡、疏通下水道,因此他还得了外号“海陆空”。现在,他没事就到社区“待命”,与社区及居民关系更紧密、融洽。
据了解,2017年10月,“管得宽”志愿者队伍成立时只有四五十人,现在已经有四五百人了,其中年纪最大的贺永华婆婆已经91岁,但仍经常跟着儿媳黎廷英参加活动,每次活动都笑得很开心。
“志愿者是我们实施‘德治’的重要平台,这种精神上的感染,让社区更有活力和凝聚力。”李东梅说。(记者 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