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接力“溜索法官” 网络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溜索法官”让法治阳光照进深山。记者 李华侨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22日6时讯(记者 李华侨)在奉节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翻山越岭、溜索过河,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带着泥泞的裤脚,在村民的家门口支起公平法庭,开庭审案,主持公道……他们是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的“溜索法官”。据了解,2018年,新的“溜索法官”团队正式“接棒”,团队的人虽然全变了,但让法治阳光照进深山的精神从未变过。
“溜索法官”团队常年行走在田间。记者 李华侨 摄
乡坝坝里的巡回法庭。记者 李华侨 摄
4月16日、17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走进新的“溜索法官”团队了解到,队伍结构更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们正在通过微信群等互联网渠道,打通普法的“最后一公里”。
土地流转的纠纷
重庆臻源红豆杉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兴隆镇300多户农户上千亩土地,用于种植红豆杉,2018年底,因效益差,公司无力支付租金。由于合同期限未到,农户拿不到钱,也不愿意收回土地,导致双方发生了经济纠纷。
农户们将此事反映到调委会,起诉该公司。调委会向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求助,要求其提前介入调解。此时,新的“溜索法官”团队刚“集合”完不久。法庭负责人刘邓了解到该情况后,与其他成员一起,进行了诉前对接、调解。
“溜索法官”团队将双方组织到一起谈话、做工作,经过半个月的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按照该协议,农户们于2018年12月31日自愿解除《奉节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终止;政府应拨付该公司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用来作为补助金,由政府支付给农户。目前,正在进行司法确认阶段,该纠纷也得到了顺利解决。
其实,对于奉节而言,这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并非个案。日前,奉节法院立足辖区80%以上为山区农村的区位特点,出台《关于发挥人民法庭司法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指导人民法庭在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像“溜索法官”团队这样的基层代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刘邓介绍,在乡村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集约化农业产业等项目实施中,他们采取派员指导、提前介入项目规划等方式,规避项目实施法律风险。
具体看来,针对事实清楚、矛盾较小的纠纷,指导人民调解组织做好证据固定、诉前调解等工作,“溜索法官”团队侧重通过法律咨询、司法确认等方式予以协助;针对事实清楚、矛盾较大的纠纷,推行“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采用书面形式记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过程中双方没有争议的事实;针对事实争议大、矛盾激烈的纠纷,在人民调解过程中,又推行诉前委派调解与前期送达工作相结合工作模式。
2018年至今,奉节县法院第三人民法庭受理案件807件,结案766件,结案率94.92%,当事人自愿选择以调解、撤诉方式化解涉诉纠纷374件。
丈夫的赔偿款
丈夫去世后,张女士(化名)与婆婆的矛盾愈加严重。
2018年,张女士的丈夫在浙江务工时,意外工亡,因为张女士识字不多,赔偿事宜全由丈夫的兄弟王某在处理,赔偿款也打到王某卡上。随着婆媳关系恶化更加严重,张女士要求公婆将这笔钱分她,公婆不仅拒绝了张女士的请求,还拒不承认有这笔钱。无奈之下,找到了村社调解。
然而,因为张女士全程没有参与赔偿事宜,对赔偿过程的情况“一问三不知”,调解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通过远程视频向“溜索法官”团队求助。
在远程视频调解室,刘邓等人边通过视频看证据,边听双方各自陈诉后,有了大致的判断,其将双方的利害关系告知了当时人,并进行适度建议。经过多次调解,终于化解了此次矛盾。
第三人民法庭地处高寒边远大山区,辖区内山大坡陡,谷深路遥,全年霜冻期长达4个多月,受制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等诸多因素,人民群众诉讼难问题较为突出。远程视频调解室、法律服务微信群等互联网渠道,很好地打通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刘邓的手机上有个法庭微信工作群,该群是去年上半年建立的,里面的人都是综治干部、人民调解员,这也是“溜索法官”团队落实《实施意见》的行动之一。里面提到,要建立法庭微信工作群,畅通实时沟通渠道,加强法庭在办案实践中的指导力度。综治干部、人民调解员等在案件调解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与法官沟通联系,法官随时提供法律适用参考意见或适时参与电话调解。通过法庭普法栏目“威威说法”、法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好专题普法活动,加强农村地区“智慧法院”推广力度,将全域立案制度、“易诉”平台建设等便民举措向农村地区普及,着力解决好偏远山区当事人诉讼难问题。
几年前,奉节县人民法院第三人民法庭因为一张照片火了,“溜索法官”成了基层法官的典型;而今交通便利了,溜索的情况少了,但他们仍坚守基层,抱着国徽,穿行在高山深谷间司法、普法。
寂静的深山中,“溜索法官”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