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如何让优惠政策看得见摸得着?

重庆日报2019-03-22 11:11:24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22-0053

沙坪坝区税务局,工作人员为纳税人介绍办理指南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本报资料图片)通讯员 李攀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19-03-22-0052

北碚区正川医药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自动化生产线巡查。(本报资料图片)特约摄影 秦廷富

  ■优惠政策为啥有时看得见却摸不着?《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部门、甚至同一部门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缺乏协同,或者前后不连贯,没有构成一个健全的完备的体系

  ■当务之急是对既有的政策进行细化、清理,规范涉企优惠政策,清理过时失效的法规文件,对不合理、不适应,已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和影响的法规文件,通过甄别,废除一批、完善一批

  受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精神鼓舞,江川(化名)决定创办一家建筑劳务公司。得益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他只花了3天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为优化营商环境,重庆相继制定了一揽子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只是其中之一。据市工商联统计,截至目前,重庆出台专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超过12个,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政策文件超过36个,其他相关涉企文件超过151个。

  仅在企业注册开办方面,重庆就推行了“先证后照”“三十一证合一”“证照分离”等多项改革,企业审批或备案时间大幅缩短。优惠政策助力,创业者积极性高涨。2018年,重庆新登记市场主体41.2万户,创历年新高。

  “当老板”容易了,重庆营商环境位列全国前五强

  优惠政策,点燃了江川多年来的“老板梦”。

  “以前挂靠他人的公司做业务,不合规,同时还需要缴纳管理费,相当于抬高了经营成本。更麻烦的是,由于自己没有独立账户,工程回款要从挂靠公司走,然后再结算给我,周期很长,有时一拖就是几个月,资金压力很大。”江川坦言。

  长期受制于人,为啥不自己成立公司?江川说,以前,要拿营业执照,首先得拿到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办许可证可不是件轻松的事,门槛有点高——需要先建一个团队,管理、技术、普通工种,要样样齐全,并且每个工人都要有执业资质。

  重庆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先证后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让创业者先领取营业执照,把公司开起来,然后再去办理其他手续。

  2018年7月,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后,重庆又推出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其中,在投资便利化方面,简化工商业项目审批流程,将审批时限压缩到50个工作日内;将一般社会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时间压减至50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三十一证合一”,企业开办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

  “当老板”变容易了!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创办公司,江川坐不住了。3个月前,他向市场监管部门提出申请,递交一些简单的资料后,很快就领到了执照。

  优惠政策引领,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江川一样实现了“老板梦”,还有力地促进了本地投资、吸引了外来资本,为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汇聚更多的生产性资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

  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重庆和深圳、上海、广州、北京一道,进入全国35个大中城市营商环境前五强。2018年,重庆市民间投资增长12.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3.8%。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投资发展趋势监测报告中,重庆新增意向投资额同比增长位列全国前十。

  “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创业活力加快释放……”,2018年5月,在对全市24个区县、11个商会和113家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后,市工商联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中这样评价重庆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

  优惠政策这么多,为啥还有民企获得感不强

  尽管如此,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也指出,依然有一些民营企业反映获得感不强。这是为啥?

  以江川为例,有了营业执照后,他发现,要真正开门做生意,并不是那么容易。按照规定,他的公司承接建筑劳务的每一项业务,都要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在向主管部门提出办理建筑脚手架安装资质的申请后,他拿到了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要求提供的各类证明材料有近10种,有的事项办理难度还比较大。

  “比如,它要求提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书,还要有颁证机构开的证明。”江川说,即便能找到有职称的人,也需要他们每个人都往返跑几次路。

  后来,江川找到一家中介公司,对方开出的价码是6万元。帮人填一摞表,跑跑腿,就能值这么多钱?中介公司告诉他,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对江川的员工进行培训。但江川并没有固定的员工,他通常都是直接去劳务市场找农民工干活,干完就结账走人,况且这些游走于不同工地的农民工大多是熟手,并不需要额外的培训。

  要拿到资质,就得有一支至少25人的固定团队,还要有技能培训的相关书面记录和认证材料。在中介公司的要求下,江川只好以每人每天200元的价格,请了一群平时熟悉的农民工来参加培训。

  但一笔更大的成本随之而来——如何证明这些人都是你的员工,光有培训记录不行,必须得有至少3个月的社保缴费证明。每人每月1400多元,总额10万元以上。

  江川不得不为这个临时拼凑的团队交上了社保费。至此,各种费用总额已经突破20万元。“这些人以后可能没有一个会在我的工地上干活,钱相当于白交了。我们行业的利润率也就10%左右,相当于我需要接200多万元的业务才能赚回来这笔钱。这还只是一个资质,其他资质不知道还要花好大代价。”江川感觉,现在先办执照后办资质,与以前先办资质后办执照比起来,顺序不同,但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改变。

  江川开办公司所经历的曲折,在民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市工商联副主席彭光远举例说,按照我市的相关规定,一般投资项目要求50天内办完全部手续,工业项目的审批更是要求缩减到15天以内,但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向他反映:“有时候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十个章,交几十次费,花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优惠政策为啥有时看得见却摸不着?

  《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部门、甚至同一部门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缺乏协同,或者前后不连贯,没有构成一个健全的完备的体系。

  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权放得不配套,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这个部门放了,那个部门没放,或大部分环节放了,但关键环节没放;一些通过改革下放的审批权,因为标准不一,没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没有实现市、区县、乡镇、村居四级联动,没有完全做到“同一名称、同一类型、同一依据、同一编码”,缺乏可执行性。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在不同的区县去办理同样的事项,所需的申请材料、办事流程都不一致,以致于企业每到一地,都需要重新掌握相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在一个部门顺畅,但在另一个部门却“卡壳”,降低了获得感,不但没有感受到本应有的便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负担。

  例如,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没有打通,目前大量审批事项仍然需要现场提交纸质材料,不能实现网上办结,导致企业在网上提交了相关申请,还要拿着纸质件到相关窗口再办理一次申请,以前只需走线下,现在线下线上两头跑,相当于增加了程序。

  去年11月1日,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对政策实际影响考虑不周,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简单,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

  为啥没能形成一个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

  从客观上讲,是这场为优化营商环境而开展的全国性的放管服改革尚在推进中,它本身有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还是以江川为例,按照目前的行业相关规定,他必须先建立一支固定的团队,然后通过学习获取资质,才能去承揽相应的劳务业务。但是,由于业务的不连续,“有时几年都没有一单生意”,几乎所有的民营劳务公司都不可能养一支固定的队伍,都是接到工程后再组织人力。

  这种行业属性,导致不少劳务公司为了获得资质,临时拼凑团队,然后再解散团队,并由此滋生了一个中介行业。记者通过百度,很轻松地找到数家专业办理劳务资质的公司,有的还是全国连锁。

  主管部门也有自己的难处。“建筑施工资质有不少涉及到安全,国家有严格规定。一旦出了事故,会对办理流程进行回溯追查,我们可担不了这个责。”重庆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

  不过,由于行业内人员的高流动性,加强事后监督,随时抽查施工人员个人是否持有资质,比要求劳务公司在创立之初就设立固定团队并获取资质,更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宽进严出,降低门槛,加强事后监督管理,正是放管服改革的方向。去年11月8日,重庆市政府印发《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自当年11月10日起,对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市范围内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遗憾的是,建筑劳务行业所涉及到的诸项施工资质,并不在上述106项之列。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也透露,下一步,全国性的“证照分离”改革即将扩围,建筑劳务行业有望被纳入。但这项改革或将从自贸区开始试点,何时扩展到更大范围,目前尚不确定。上述行业主管部门人士表示,要简化劳务资质的审批和办理流程,还得等待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或者更高层面对相关上位法进行修改。

  当务之急是对既有的政策进行细化、清理

  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优惠政策真正看得见摸得着?

  从技术手段上讲,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进一步拓展大数据智能化的应用领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和办事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必不可少。

  例如,重庆税务机关通过数据打通、流程再造,将营改增一般纳税人10张申报表简化为一张“基础数据表”,实现表间勾稽关系自动计算,填写项目由原来的530项直接减少到91项,精简82.8%,纳税人只需填写基础数据表,系统即可将这其中的数据自动还原成原来的10张表。

  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北碚,全区范围内的民营经济大数据平台正在构建中。“所有的政策文件都录入到平台上,系统会抓取关键词自动进行比对,如果有冲突,会给予提示。”北碚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张纯辉介绍。

  具体到江川的案例,之所以需要工程师和安全员提供任职证书,并有颁证机构开的证明,是为了防止证件造假。事实上,通过大数据方法,颁证机构把所有的证书都录入信息系统,证书是否造假,一录入序列号即可知道。

  从长远看,要实现各个部门的协同,真正从全局出发构建制度体系,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正如几年前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样,重庆可以力争成为某些方面的全国试点,获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上位法的机会。

  就政府机关放管服改革而言,彭光远认为,首先需要完善“三张清单一张网”(即政府部门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府依托于大数据的管理服务网络)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清单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对部门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对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进行联动调整,统一标准,同步公布,真正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

  要做到上述顶层设计,当务之急是对既有的政策进行细化、清理,规范涉企优惠政策,清理过时失效的法规文件,对不合理、不适应,已对民营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和影响的法规文件,通过甄别,废除一批、完善一批。(记者 吴刚)

阅读
 
编辑:欧平淑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