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消息:坐落于重庆大学城的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自2014年至今,已经步入了建校的第六个年头。六年来,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职工用奋斗和拼搏,书写了一曲教育赞歌。
学校蜂巢结构布局 供图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大学城里迎小学
2014年9月1日,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立仪式暨开学典礼在重庆大学城举行。建校之初,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郑霖在心底立下了目标——要让这所小学在未来成为重庆教育领域的一个标杆。
“大学与小学在社会功能、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如何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建校以后,诸多实际困难考验着郑霖,郑霖认为,学校新成立,没有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但如果能把重师精神文化和智力资源活用起来,学校的精神世界和校园生态同样足够精彩。
重庆师范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大学城的文化氛围,让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受益匪浅。郑霖时常感恩于重庆师范大学赋予重师附属实验小学的精神文化气质,他说,重师附属实验小学生于重庆师范大学,长于重庆师范大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生长“在大学里的小学。
在郑霖看来,“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庆师范大学精神塑造了一代代重师人可贵的精神品质。正是基于此,“因生而动,顺性扬才,让每个孩子自由呼吸与生长”的办学理念在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应运而生,这也成为了历代“附小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创造环境和空间 发掘学生最大潜能
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创立伊始,家长挑剔的目光就始终注视着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作用,为学生创造学习、成长的最佳环境,实现学生最好地发展,考验着重师附属实验小学,也考验着郑霖。
依托环境创造空间,借用文化滋养学生,这是郑霖给出的答案。“尊重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和个性生长需要,学校要力求实现学生发展的理想状态。”郑霖说。
“校园建筑多数呈现为‘六边形’,这种蜂窝式建筑风格和空间设计理念让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师生受益良多。”郑霖谈到,六边形的设计把空间布局发挥到了最佳,利用六边形蜂巢建筑设计,重师附属实验小学打造出了独有的多维立体的教育空间。
“莫言阅读吧”“大千艺术厅”“牛顿梦工场”“邓垦实践园”……如今,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已经打造出了诸多能释放儿童天性的教育空间,为每个儿童提供了快乐生活的可能。依靠得天然而成的区位优势,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校园、博物馆也成为师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第二课堂。
郑霖和学生交流 供图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发展成就“好教育”
建校六年来,重师附属实验小学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继承发扬中开拓创新。“好的教育一定是家踏实地做出来的。”郑霖坚持身体力行,与师生打成一片,这样的共处,也让郑霖能直观地了解师生的想法。
据了解,郑霖每天在学校大校门迎接学生入学,深入一线课堂与师生交心,在一次次的交流接触中,他发现,做好做精教学课程,是“附小人”共同的心声。“好学校一定要有好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面向未来,才能创造未来。”郑霖说,重师附属实验小学是集重师几代人的附小梦和六十年师范教育成果之大成而适时兴办的,旨在“创造一些新的小学教育,实验一些新的学校课程”。
为此,学校创立了“激童趣、乐创造”的课程文化,人人争做懂儿童的陪伴者,研究儿童的专业者,实现对小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全息关注。
此外,重师附属实验小学还创造性地提出基于全景式的教育理念,将所有课程分为语言、数理、艺体、实践四大门类,分别囊括语文、英语,数学、科学、音乐、美术、劳动、礼仪等若干个小课程。课堂教学也由固定40分钟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改为长短不一、厚薄不均的若干个课程。
因材施教、因兴趣施教在重师附属实验小学成为了现实。如今,晨诵、暮省已成为学生们的习惯,书法天天练,体育、英语天天见,定期外教课程,浸入式英语教学,每天下午项目式学习课程、社团课程,丰富着学生的校园生活。(文 易琼 编辑 朱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