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报道(宋剑 实习生 蒋婷):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她捧着一颗纯粹的心,去滋养孩子的心灵,去点燃希望的火种,去烛照文明的梦想,“让每个生命都幸福成长”便是王恒清这一生执着追求的教育梦想。二十八年来,王恒清就坚守在重庆市南岸区鸡冠石地区的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
南岸区中窑小学现有128名在校学生。2001年,王恒清担任校长后,将“科技”作为学校的一大教育品牌去打造,建设了一支科技辅导员队伍,现在的中窑小学已经是南岸区科技活动示范学校,同时不断创新,建立了“香樟树下·书声琅琅”的课程体系。
王恒清(右一)与学生互动 供图 中窑小学
五个孩子 也要把课程开齐开足
据了解,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王恒清眼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不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更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为此,只要是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她都尽可能地让这些孩子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
2017年秋季开学,一年级只招收了5名新生,学校的处境非常尴尬。“就算只有5个孩子也要把应有的课程开齐开足!”王恒清坚定地说。在中窑小学里,有多个子女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不在少数,其家庭收入有限,日子过得很拮据。考虑到学生家庭贫困、衣物少、学习用品旧、外出机会少,王恒清积极与区委宣传部、区教委、区侨联及各界爱心企业联系,为孩子们争取资助,当一件件新校服穿在身上,一套套学习用品捧在手上,孩子们的兴奋溢于言表。
“中窑小学的教育让我很放心!我们工作忙,六年来确实没怎么陪孩子,对他的学习更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我的孩子已经长成了懂事的小伙儿,学习也不让人费心,这都多亏了王校长的关心和学校教师的悉心教育啊!”六年级毕业生柯智耀的妈妈在电话那端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意。
围绕“科技”二字 力求优质均衡教育
“科技”是中窑小学的传统特色项目,王恒清成为校长后,更是将之作为学校的一大教育品牌去打造。尤其是在科技教育管理上,王恒清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和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以班为单位的科技活动小组,定制度,拟计划,分层开展科技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学校科技教育体系,使学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有力推进。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因地制宜建立了学校科技室、实验室、美术室等,为科技实践活动和科幻绘画提供场地。改造校园网络,为学生绿色上网查阅资料、开拓眼界提供条件。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板报、橱窗、走廊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出浓厚的科教文化氛围,使科教观念深入人心。
在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王恒清始终坚持“教师人人都是辅导员”的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有效提高了学校科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
当然,科技教育效果也十分显著:2012年,中窑小学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中窑小学被评为“重庆市南岸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南岸区科技示范校”复查。
为了让科技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王恒清又带领她的教师团队在“小发明”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窑小学的孩子就在南岸区第三十三届科技创新中获得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重庆市第十四届宋庆龄青少年发明评选活动中获得1个铜奖;在第29届ITEX国际发明展中获得1个金奖。
兢兢业业 扎根中窑
二十八年前,刚刚踏出校门、带着满腔热血与抱负的王恒清看到当时的中窑小学那破烂不堪的教学楼、泥泞的操场也想过退缩,想过放弃。但幸运的是,王恒清遇见了中窑小学当时的校长熊淑清。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上,熊淑清都给予了她无私的关怀和莫大的支持。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样子以及熊校长温暖的言行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
看着学校这些年的变化,王恒清很是欣喜。一方面,学校新修了教学楼,铺上了塑胶操场,班班通全覆盖,上学路也安全了,公交车还开到了校门口;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直德高技精的教师队伍(目前有中高级教师5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南岸区校级后备干部2名),他们扎根中窑,建设中窑,让每一位中窑学子都享受到了均衡且优质的教育。
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迈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王恒清又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开启孩子的世界眼光”为切入点,带领着她的教师团队思考学校建设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快,得到的关注和肯定也越来越多,王恒清说:“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与发展都让我感到欣喜。我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求每一个中窑人都能在中窑这方乐土上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