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消息:近期,重庆大学学生会以“乡村振兴青春梦,扶贫攻坚正当时”为主题,组建了“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团”,基于文化扶贫的思路,深入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聆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与保护现状,深入观察和调研两个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并用实际行动推进文化反哺经济建设,以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文化双赢共通的良性循环。
聆听传承故事 重焕非遗活力
实践团24名成员分为两个队,对巍山、秀山的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苗族苗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建筑工艺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工艺。
实践团巍山分队成员参观扎染工艺
苗族苗绣工艺
实践团通过组织座谈会、参观文化馆、走访传承人等诸多方式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下郭建荣(彝族打歌)、罗家靖(木雕建筑)等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非遗传承,开拓创新为非遗注入生机的动人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精粹,让更多人支持和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在作为学习者的同时,实践团成员也用大学生的新思路,为非遗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在调研过苗绣工艺产业,进一步了解“苗王节”旅游产业后,实践团为苗寨带去了一批原创新颖的苗绣设计创意,并提出通过建立校地长期联系等方式进一步促进苗绣非遗文化的发展。
探寻发展之路 助力脱贫致富
实践团分别前往巍山县东莲花村和秀山县富裕村调研学习脱贫致富经验,并随后前往巍山县啄木郎村和秀山县民族村了解扶贫攻坚的落实情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因地制宜为当地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实践团在巍山县东莲花村通过与村长马云旺座谈,走访当地村民等方式了解到该村依据特色建筑与民俗,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并使当地由茶马古道发展出的马帮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在秀山县富裕村,实践团通过富裕村驻村第一书记赵茂兴了解到,富裕村脱贫采用的是“长短结合”的方法,并采用了电商销售的模式,短期脱贫产业是种植土豆、玉米等易耕作物,长期致富产业是种植核桃。
在巍山县的贫困村啄木郎村,实践团发现该村存在着交通、畜牧等问题制约发展,向村委会提出建议:选择村民出行需求最大的道路以及村庄与城镇之间的道路率先完善;在目前统一管理的养殖小区中先做出经济效益后再进行榜样性宣传……在秀山县民族村,实践团成员们希望可以帮助当地村民建立“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帮助村民走进互联网的商业世界;并建议该村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的乡村旅游业收入更上一个台阶,确保苗寨脱贫不返贫。
扶志青年学生 关爱老人儿童
在脱贫攻坚战一线,实践团不忘担起扶贫“扶智扶志”责任,树青年学生大志,播贫困儿童梦想,送留守老人温暖。在巍山一中,实践团组织了以“筑梦青春,放飞理想”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向中学生分享非遗寻访过程中的所感所得,播撒非遗魅力,树立其文化自信。同时,鼓励中学生们树立“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争做“六有青年”,用自己的青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出彩。
实践团巍山分队成员在巍山一中宣讲
实践团秀山分队成员教富裕村小朋友画画
实践团巍山分队成员给贫困老人送粮油
实践团还前往秀山县富裕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农民田间学校看望当地贫困儿童,为他们送上学习用品,并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在美术课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亲切交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彩色的梦想。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啄木郎村搬迁贫困户家中,实践团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啄木郎村扶贫攻坚的落实情况,并为贫困老人送上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
重庆大学学生会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文化扶贫的道路上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在调研精准扶贫情况,寻找乡村振兴新思路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关注农村人口发展,传递青春正能量到扶贫一线的过程中展现了青年担当。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同时扮演着学习者、宣传员、实干家的三重角色,真正做到了服务社会,锻炼自我,为脱贫攻坚战注入鲜活生机。(文/图 李世倩 王泓璇 编辑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