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6月18日电 随着“网红重庆”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位于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的湖广会馆也成为外地游客来渝的必到打卡地之一。在推动全区旅游业高品质高质量发展中,重庆渝中区不断提升湖广会馆景区品质,进一步凝聚巴渝精神,传承好历史文脉。
科技创新+文化活动 让历史“活”起来
自2005年开馆以来,湖广会馆经过10多年的旅游接待,古建筑及其配套设施的自然损耗严重,设施老化现象突出,2016年国庆节后开始闭馆提档升级。湖广会馆邀请行业权威专家现场把关,全国招募古建筑能工巧匠,恪守传统工艺,对古建筑漆面、墙面等进行专业保养,使之在修旧如旧中重焕青春。
2017年初,经过升级后的湖广会馆不但馆内建筑群焕然一新,移民博物馆也以全新的形式亮相。以前的移民博物馆展陈以实物为主,展品破损严重,展陈形式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创新。通过闭馆施工,博物馆采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赤野千里、昭民徙蜀、水路进川、陆路进川、报亩定籍”等景点。通过180°大屏幕,四川乡试场所、票号、药铺等实景还原,再加上声光电的科技组合和一系列的互动体验活动,游客可身临其境重走移民路,体会移民入川的艰苦以及移民兴川的辛劳。
去年1月份,游客李青来到升级改造后的湖广会馆,在移民博物馆的水路入川体验区,她站在大屏幕面前,通过全景虚拟影像,感受惊险刺激的水路入川之旅。“荡漾的浪花,摇晃的船身,还有现场有带入感的声音,那一刻仿佛自己真的站在一条入川的船上。”这种体验让李青感觉很新鲜也很真实。
此次提档升级,湖广会馆还新增了移民文化专题陈列馆、湖广会馆建筑构件展、重庆老城图片展等专题展览,以此提升湖广会馆的吸引力,增强参观游览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如何让历史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一直以来,湖广会馆以“塑造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殿堂”为目标,以湖广会馆为载体,结合文化主题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5月28日,“国学•母城文化行舟”系列活动的首场展演在湖广会馆举行,由重庆著名作家王雨创作的话剧《开埠》,以诵读的形式在舞台上进行了展演,让前来观看的市民仿佛看到了重庆当年的开埠史。
据了解,湖广会馆对外开放以来,先后举办了春节“禹王庙会”、清明“禹王祭祀”、五一“听江民谣歌会”、国庆“移民文化节”、暑假“金榜题名季”等活动。渝中区以湖广会馆为载体,以传统活动为基础,增强会馆与市民、游客的互动,让会馆的文化传承功能得以彰显。
据介绍,湖广会馆计划与学校、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开发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研学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会馆作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功能,成为城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堂。同时,会馆还将与相关传承人合作,打造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的精品场馆。
整体打造+整体提升 全方位展现移民文化
在展现移民文化方面,除了湖广会馆建筑群本身外,渝中区还依托周边的东水门老街、湖广会馆协调区,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通过整体打造和整体提升,全方位展现移民文化,推动下半城旅游品质提档升级。
在白象街与打铜街之间,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面静静地伫立着一栋百年老院——谢家大院,该建筑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08年,谢家大院修复工作正式启动,对建筑外部进行了修缮。2017年,谢家大院再次修缮,对内部进行了完善。谢家大院整体修复工程设计负责人舒闻洋表示,在修复过程中,采用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并保留了很多它原本已经有的结构,“包括雀替、柱子、柱础、还有很多它的额枋、廊枋、梁柱都是保留了的,以达到最佳修缮效果。”目前,谢家大院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对外开放。
谢家大院坐落于湖广会馆协调区,对谢家大院的修缮也是对该区域改造的一部分。除了谢家大院,协调区还包括明清客栈、下洪学巷40号、胡子昂旧居等历史建筑,它以湖广会馆、东水门城墙为依托,以旅游、商业、历史遗迹展览、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彰显文化特色,形成湖广会馆移民文化主题区。预计今年内该项目首开区将对外进行展示。
在东水门老街的打造上,渝中区充分结合湖广会馆的风貌,在去年底完成了景区周边停车规划、地面铺装以景观优化、湖广会馆至东水门老街的地下通道整治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引入了“中国渝菜博物馆”等一批文商旅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目前,东水门老街招商面积超过三分之二,街区内的旅游、餐饮等业态已经部分营业,年内将实现全面营业。此外,东水门老街还成功举办了迎春灯会、非遗展示、玩赏古物、赋歌作画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接下来,渝中区将从“塑形象”“增特色”、“聚人气”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旅游品质:将东水门老街灯饰工程纳入市政灯饰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呈现更加绚丽多彩的灯饰景观;以“中国渝菜博物馆”为主题,打造集聚特色寻根餐饮、传统精品民宿、非遗文化展演、国学文创产品展销等多种业态的特色街区;增加明清骑兵实景演出等系列活动,吸引更多游客。